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4-10 11:45 编辑
希望与救赎——谈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最近看了几部影片,有国产片,有港台片,也有国际大片。给我印象最深刻,触动最大的国际片除了西班牙电影《城市广场》之外,就是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了。
从我看过的几部美国大片而言,感觉美国的好莱坞的大片成为经典并非浪得虚名,随着经济地位的强盛,政治地位的领先,美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输出的确已经具备了暂时无法取代的优势。
美国大片给人的感觉是,带有一种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当然,这其中也有经济政治的强大带来的狂妄感),散发出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人文情怀,个性张扬自由,敢于直面人性,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体制弊端,思考文化。
比如:《泰坦尼克号》以杰克和露丝的爱情为主线,反思人类依仗科学工具,在大自然面前的狂妄无知,灾难的造成很大程度是人为因素;另外表现在灾难面前,在接近生死底线时,对人性的真诚探索。
《阿凡达》则表现两种文明遭遇碰撞时,从人性的角度,对所谓的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进行重新定位和划分。这是否证明,美国人已经在反思当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时对印第安人犯下的罪恶?
当别人给我推荐《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感觉早已久闻大名了,找到视频,连续看了两遍。与我以往看过的片子不同,这部片子被称为男人的影片,没有帅哥美女,也没有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连其中的主人公安迪也长的高瘦单薄,算不上帅哥。但是影片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思考,让人内心触动。
影片演的是一个被被误判的杀人犯——银行家安迪,花了将近20年时间成功越狱的故事。电影通过肖申克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揭示了体制对人性的压制,对个体的改造。
其中另外一位主人公瑞德(黑人Red)在与安迪谈及老布的行为时说:“这些围墙很有趣,起先你恨他,然后习惯他,更久之后,你不能没有他,这就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
而瑞德正属于在监狱体制内混的不错的人,狱中只要你给的起报酬,瑞德便可以弄到任何违禁物,是个受尊宠的人。但他几乎和老布一样,对体制严重依赖,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救赎自己的能力。
唯有安迪,他外表看似懦弱,但内心坚定,从进监狱的那天开始就决定一定要离开这里。接近20年,他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
在监狱的黑暗生活里,他没有自甘堕落,他办监狱图书室,为囚犯播放美妙的音乐,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家打点自己的财务。点狱长很快的发现了他的特长,让他帮助自己清洗黑钱做假帐,而安迪恰好就利用这做假账的机会准备了越狱后的资金来源问题。
越狱的整个计划非常步骤严密,环环相扣,当明白自己无法通过合理途径伸张冤情的那天,安迪就毅然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获取自由。
主人公安迪的顽强坚毅和沉着冷静尤其令人感叹和敬佩。面对冤情,没有歇斯底里的呼天抢地;面对体制,也没有以卵击石的无谓反抗;他在默默的思考,他在静静的行动;他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安迪的自我救赎,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看完影片,静静沉思,久久回味: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救赎,尽管救赎的途径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是,需要默默的思考和行动,不要放弃希望。人一旦没有了希望,就会成为“只忙着生,或忙着死”的行尸走肉。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有希望,才有自我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