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竹斜影 于 2012-12-6 18:37 编辑
小时候,腊月二十三是学校固定放假的日子,每每都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好不容易熬到那一天,我们把书包一扔,就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什么作业,什么试题,在野马面前,都成了浮云。 俗话说:“鱼找鱼,虾找虾,半大孩子扎堆蹦跶。”每天吃完饭,我们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不是你来找我,就是我去等你,十天准有九天耗在一起。在那没有玩具,没有电视的日子,打元宝就成了我们经常玩的游戏。 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每个人手里都扣着一摞元宝,先互相示威似的举起手中的元宝晃晃,像极了赌场中手握钞票的赌徒。如果谁手里有用五颜六色的陈年挂历纸叠的元宝,多半会迫不及待的显摆一番后,然后才小心翼翼的放回兜里,还用手在兜的外面按按,生怕一不小心掉了。 打元宝是单挑的游戏,通过剪子、包袱、锤,两人分出输赢后,输的一方,把自己的元宝放到地上,赢得一方先打,如果能把地上的元宝打的翻过来,那这个元宝就是你的了,对方如果想继续玩,必须再另拿一个元宝,如果没翻过来,你的元宝不能动,对方拿起自己的元宝再打你的。 话不多说,就两两捉对厮杀起来。一方先把元宝放到地上,如果地上不平,还得用脚把地磨一磨,直到把地磨平了,才把元宝放上去,打的一方则左瞅瞅、右看看,千方百计的想把地上的元宝打翻过来,被打的一方,则不停的催促着:“快点打啊,磨蹭啥,快点啊”好像是对方磨蹭时间长了会赢似的。直到这时,打的一方才会高高地举起手臂,使出吃奶的力气,往对方的宝上打去,而对方揪心的盯着自己的元宝,生怕张个跟头翻过来。如果没翻过来,则喜滋滋的用比对方更磨蹭,更吃奶的力气打回去。如果对方赢了,只能忍着心中那分不舍,那份痛,再拿出一个来,继续玩。你来我往间,用力时的嗨哟声、元宝的啪啪声、时不时的催促声、偶尔的争吵声,成了打宝时的主旋律,真是元宝与胳膊齐飞,嗨哟声与啪啪声共鸣。赢了的还想打,输了的不甘心,倒是玩的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一天下来,元宝没赢几个(有时还会输几个),倒是尘土和臭汗带回来一身。晚上睡觉时,胳膊疼的像是在火上烤了一样,但痛却快乐着。还有一个小伙伴,因用力过猛,胳膊脱了臼。大人找了一个当地很有名气的正骨大夫,据说是在杀猪般的嚎叫声中给正上的,但一个寒假基本报废了。 打宝时间长了,如打麻将一样,也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一次,一个比我大好几岁的伙伴,就被我赢得彻底破了产。在他输完了所有的元宝后,可能是对我的水平很是佩服,很客气的额外赠送了我一记无影脚,我也很客气地好几天没敢出门。 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忘不了手中扣着的那一摞宝,扣着它,就是扣住了童年,扣着它,也扣住了童年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