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凤舞九天 于 2013-11-21 09:08 编辑
不过我们老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度娘了一下,网上基本上都说是张仲景舍药,在冬至前后,用羊肉馅的饺子给老百姓治冻耳朵的故事。个人觉得不靠谱,不是说张仲景舍药的事不靠谱,而是饺子的来历,说成为治耳朵有点牵强,直接炖羊肉汤不是更省事?我比较倾向的另一种说法,饺子是穷人家用来在过年时祭祀用的。古代祭祀,讲究三牲祭礼,老百姓家那有那么多牲畜?于是弄些牛羊猪肉,剁成馅儿,和点菜,就这么用面包在一起当成祭礼供奉祖先(所以老家的饺子,还可以包成猪牛羊鱼各种造型)。为了祈求来年日子好点,就把这种食物做的像金元宝似的。到除夕晚上年一过,就把这种祭品煮来吃了,算是祖先福萌。因为吃的时候,是在年头尾两天,且相交在子时,故称为“交子”。还有一点,宋朝中国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也叫“交子”,此事绝对史实,但其名来历不详。因此,我大胆推断一下,想必是因为这种纸币和饺子一样,都是用来代替金元宝(祭祀和流通)的,所以名字也定成一样的了。
小时候,父亲经常会一边包饺子,一边讲故事。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说:李自成起兵时候,曾有个老和尚给他算了一卦,说他能当18年皇帝。李自成入了北京,当了皇帝,啥山珍海味也不想,就想天天吃饺子。还说当老百姓的时候,一年到头吃不上饭,过年的时候能吃顿饺子就好像是当上了皇上,现在当皇上可以天天吃饺子,那不像是天天过年一样?结果,他吃了18天饺子,就从皇帝宝座上被赶了下来……饺子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可见一斑。
上一篇《闲话饺子》里,说到包饺子的速度,我父亲还不是家里包的最快的。包的最快的,要说我东北的大爷。我大爷(标准的称呼是大伯,大爷的称谓也许来自父亲的乡谈吧)是父亲这辈儿哥儿叁中,个子最高,皮肤最白,长得也最精神的。
说起我大爷包饺子的手法,我觉得应该叫“攥饺子”,因为他这包法,只用单手攥。居然也能个儿顶个儿的大肚儿溜圆。我自己与人打赌时,曾用秒表测过我包饺子的速度,从拿皮、包馅到饺子离手,5秒一个。但是我大爷包饺子,不算码饺子的时间,说3秒一个肯定都说长了。我大爷包饺子的时候,右手里拿着馅板,左手里拿起一个饺子皮,右手馅板在上一抹,左手跟着就往盖帘上一放,套句评书常用的口头语,“说时迟那时快”,一个饺子就露面了。放慢了动作仔细看:右手馅板挖了一团馅,在左手饺子皮上一抹,左手四指将面皮挝过来,以四个手指与拇指、手掌外沿儿,将饺子两边攥在一起,一个饺子就攥好了。问我大爷,这手是怎么学的,大爷总说包的多了就学会了,再问,也就是呵呵笑……
为了养活我奶奶和父亲、叔叔小哥俩儿,大爷年纪轻轻的,就去参了军,当的还是最苦的工程兵。后来大爷因工负伤,才转业留在了东北长白山下……如今,大爷已经去世多年了,想起大爷来,印象里还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