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以来,估计从小学学地理开始,老师们总喜欢拿一份清单,清单上打印着中国各地的特产,今天没上网查,凭着记忆罗列一些。 北京:烤鸭 好像没直接说全聚德 天津:狗不理包子,这个有前缀,必须狗不理,其他不算。 上海:五香豆 苏州:豆腐干 南京:板鸭 无锡:酱骨头 杭州:龙井茶 武汉:热干面 德州:烧鸡 砀山:砀山梨 符离集:烧鸡 长沙:臭豆腐 镇江:香醋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请原谅,本人居住南方,见识鄙陋,很多地方都不知道。 本人为上海本地人,请注意是“本地人”,不是上海人。在上海这个地方,本地人的意思就是郊区人,在以往被称为乡下人的这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世居此地,以耕织为业。在解放前自给自足,在解放后随着大都市的发展,理所当然得被降级为乡下人了。据我所知,我的家族在上海至少超过六百年历史,祖上从山东迁居,再往上就不太清晰了。 说起上海特产,课本里说,叫做“五香豆”,可惜我孤陋寡闻,打从牙牙学语起至今,从来没真正吃过叫做五香豆的东西,直到有一天陪朋友去特产商店买土特产才看见塑料袋包装的叫做五香豆的东西,原来是蚕豆外裹了层什么东西,不知道是油炸的还是蒸的。朋友还很奇怪,说我这个上海土著怎么不知道上海特产。恕我浅薄,真不知道,没吃过。回家问父母,为什么上海的特产是五香豆?他们也说不知道。 特产这个东西,大都成名于解放前,说老字号也可以。当年是什么情景,缺东少西,吃不饱穿不暖。能填饱肚子,甚至能有点油水下肚,价钱还便宜,符合劳苦大众的需要,久而久之就成了特产。像那些大肘子、大肠子,大肉圆子都是这个思路。五香豆也差不多,虽然没油水,吃多了抗饿,再加点作料,味道还提升了,仿佛自然就有了特产的潜质,随后也成了特产。 时代不同了,特产也要与时俱进了。首先油水太大的,不符合健康生活,首先要淘汰掉一批了。 上次去天津,也去狗不理包子铺看了看。那门楼,非常气派。居然没敢进去,再看价格,落荒而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