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朵 于 2022-8-22 23:01 编辑
一图双解谈“故城”
从上次对联用这幅图,我就发现缘的心中是有着强烈的悲悯情怀的。
Yxins“谒金门·故城”属于典型的吊古伤怀词,面对此图,他的着眼点是悲悯的,当年的兵家必争之地,无数将士热血守护过的故城雄关,最终也不过是一堆风沙侵袭下的断壁残垣。而人们蝇营狗苟的那些眼前的名利,在自然和历史面前,岂不更如同浮云一般?
谒金门·故城 /yxins
西风乱,惹得流云聚散。 如血残阳浮去雁,故道淹沙远。
欲解尘衣犹倦,却把残垣拍遍。 千古楼兰终是幻,梦里驼铃慢。
上阙写景渲染气氛:西风、残阳、去雁等意象的渲染,都在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欲解尘衣犹倦,却把残垣拍遍。”真是怜惜又怜惜,感叹又感叹,不顾远途到来的疲倦,对着这些残破的古建筑拍了又拍。这个“拍字”,可以理解为手机相机拍照,也可以理解为用手去轻轻的触摸。我更愿意理解为后者,作者渴望亲手去触摸它接近它,感同身受于它的疼痛和悲凉。
它的当年,该是怎样的威风凛凛,怎样的豪迈雄壮,曾经是御敌的一道屏障,必然是兵家必争的关隘所在。但时光流转,故城已是荣光不再,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被人废弃,任风沙侵袭,如今只剩这断壁残垣在如血的残阳映照下,满目凄凉。
转念再想想那些将军和戍卒,他们风餐露宿,他们历尽苦寒,他们血洒战场,他们尸骨无存;他们是谁家的孩子稚气满脸,他们又是谁家的英武少年;他们应该是怀着满腔的爱国热血和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而殊死拼杀吧,但千年过去,早已尸骨无存的他们,国何在,家又何在,一切的荣耀和风流,都终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
“千古楼兰终是幻,梦里驼铃慢”千年的楼兰,人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不过像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一样,虚幻如浮云聚散一般,也如同这大漠黄沙中的断壁残垣。
而岁月的步伐,历史的行进,不会以谁的意志为转移,不紧不慢,悠悠然然,就像这梦中的驼铃声,一步一步叮当叮当……
而我的“谒金门·和yxins故城”小词着眼点却是:虽然断壁残垣,依然是风骨犹在,雄浑不减。
虽然我借缘版的词,直接抄了近道,但还明白应该写出点不同的感觉来,何况我读这幅图的时候,的确着眼点更多的放在了雄浑壮观的意境之中。
谒金门·和yxins故城
/梅朵
黄沙漫,白雪青峦远雁。 瀚海长空云聚散,垣残魂未断。
鼓角厮杀声渐,铁马旌旗影乱。 飞将骠骑千载愿,雄关谁敢犯!
正如缘版所说:上阕前三句写眼前实景,寥寥数字,尽显苍凉。上阕第四句,语意一转,表达了一种故城虽故,但故城精神不绝的情怀。下阕,承接上阕第四句。前两句回忆故城杀伐场景。后两句抒发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那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
为了最后两句表达的精神,我中午特意搜了霍去病的历史资料,这位汉武大帝时期威震匈奴开疆拓土的勇武将军, 17岁开始屡建奇功,货真价实的少年英雄,去世时年仅24岁。
站在上帝角度的悲悯情怀,是不分民族和国界的。但我们每个人又无法架空历史去谈虚空的立场,而家国情怀,又是每个人必须正视和面对的一种情感。
保家卫国,寸土不让,犯我境者,虽远必诛!历史可以远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气概就是屹立心中的坚固堡垒和雄关要塞!
一个图,两首词,两个视角,立意而言本没有高低对错,但缘版的情怀的描写,比我的要复杂的多,也细腻太多。
我还要拜师,继续学习。
最后附上缘版和我的两幅对联,继续做个比较:
是处雄关,纵无寻,烽驿狼烟,金戈铁马,将军气概犹堪咏 当时要塞,惟可觅,残垣映雪,故道淹沙,征卒情怀不忍嗟 ——yxins
狼烟不再,铁马难寻,此处残垣空映雪
古道犹存,黄沙可鉴,当年战鼓似冲云 ——乡关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