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051|回复: 8

[其他诗歌] 汉译诗歌《非学龄》(罗伯特·弗罗斯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3 1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格里拉 于 2015-11-23 21:48 编辑






        Not of school age                                                                    非 学 龄

                     By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


               Around bend after bend,                                                                  一波三折辗转之间,

   
         It was blown woods and no end.                                                             森林鼓吹得漫无边。

   
              I came to but one house.                                                                  我就来到一户人家,


                I made but one friend.                                                                    把唯一的朋友结见。  


        At the one house a child was out                                                              一个孩子走出房屋,
   
         Who drew back at first in doubt,                                                              起初有些迟疑怯步。

     
              But spoke to me in a gale                                                                  一阵大风迎面扑来,


           That blew so he had to shout.                                                               他顶着风向我高呼。


  
       His check smeared with apple sand,                                                           他面颊上沾着果泥,
  
               A part apple in his hand.                                                                   一块苹果握在手里。

             He pointed on up the road,                                                                  扬起胳膊指着道路,


           As one having war-command.                                                                如同指挥一场战役。



              A parent, his gentler one,                                                                   他的妈妈比较温和,

           Looked forth on her small son                                                                眼望儿子保持沉默。

            And wondered with me there                                                                在那惊奇地看着我,

             What now was being done.                                                                  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His accent was not good.                                                                   他的口音不太纯正,

               But I slowly understood.                                                                    可我还是慢慢听清。

                  
           Something where I could go—                                                                让我去个什么地方—

  
                He couldn’t but I could.                                                                     他不能去可是我能。



               He was too young to go,                                                                    他太小了人家不要,
  
                  Not ever four or so.                                                                        大约四岁都还没到。


        Well, would I please go to school,                                                              哦,你是说去上学,


     And the big flag they had—you know.                                                           那有大旗你可知道。


           The big flag, the red—white—                                                                大旗,红色—白色—

          And blue flag, the great sight—                                                               蓝色旗,声名赫赫。

   
              He bet it was out today,                                                                     他说如今不再威风,   


        And would I see if he was right?                                                               要我看看是否真的?



                                                                                                                                       (香格里拉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点评

汉译本从原诗,每节独立成韵,韵式均为AABA。  发表于 2015-11-23 12:08
这是典型的美国现代社会的糗事儿,就不劳动咱中国古典的文词了,就让星条旗在白话文中蔫头耷脑吧 ;)  发表于 2015-11-23 12:07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收起 理由
梁晨~ + 10 赞一个!
沐暮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香格里拉 于 2015-11-23 11:33 编辑








Not Of  School Age


By Robert Frost


Around bend after bend,

It was blown woods and no end.

I came to but one house.

I made but one friend.


At the one house a child was out

Who drew back at first in doubt,

But spoke to me in a gale

That blew so he had to shout.

His check smeared with apple sand,


A part apple in his hand,

He pointed on up the road,

As one having war-command.


A parent, his gentler one,

Looked forth on her small son

And wondered with me there

What now was being done.


His accent was not good.

But I slowly understood.

Something where I could go—

He couldn’t but I could.


He was too young to go,

Not ever four or so.

Well, would I please go to school,

And the big flag they had—you know


The big flag, the red—white—

And blur flag, the great sight—

He bet it was out today,

And would I see if he was right?



学龄前的儿童


诗/罗伯特·弗罗斯特
译/单益义



我这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这是无边的繁华盛开的树林。

我来到这里只见到一座房屋

我也只交上了一个朋友。


在这座房子里走出一个小孩

他开始时犹豫地向后退了一下,

然而在一阵大风中对我说话

风吹得厉害他必须大声喊叫。


他的脸颊被沙滩苹果弄脏

有一部分苹果在他的手中

他指示着前方的路

如同战场上的司令员。


一位家长,他的较温柔的那位

向前望着她的小男孩儿

她怀疑与我在一起

此时我该怎么办啊。


他说话的口音不很正确,

但是慢慢地我能听得懂。

真是地,我该到哪里去—

他不能走,我能够走。


他是因为太小不能去

大概不会超过四岁

那好,我喜欢去学校,

那里有大旗子---你知道的


这种大旗,红色的—白色的

还有蓝色的,这是伟大的标记—

他确信这不是今天能去,

我倒要看看他想得是不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香格里拉 于 2015-11-23 18:14 编辑



这首诗主要难在意象和寓意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诗歌最后一节中 He bet it was out today 一句意思的理解。


该诗如果不了解创作背景,读来难免困惑,会有雾里看花,甚至不知所云的感觉。然而,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吟”,诗人不会无病呻吟,诗歌都是有感而发。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我”与一个学龄前儿童之间关于学校和大旗所进行的一场对话的诗歌,可是,如果了解美国相关历史、文化以及诗歌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个人信仰,就会知道,这实际上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向国旗宣誓效忠这一强制性行为的否定态度,同时嘲讽了美国社会,尤其是司法界及其相关人士给国旗案件的公正判决带来的重重阻挠,鞭挞了以所谓的爱国热情取代宗教信仰自由的侵犯人权的野蛮行径。

二战前夕,美国公立中小学要求学生每天都向国旗致敬,并宣读《效忠誓词》 :“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其所象征的共和国,国家一体,自由公正与我们同在。”这是美国学校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令人意外的是,1936年的一天,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矿区的麦诺斯维尔(Minersville)小学,10岁的威廉(William)和12岁的莉莲(Lilian)突然决定不再向国旗致敬,原因是他们的父母是名为“耶和

华见证会”宗教团体的信徒,这种做法违背了他们的“除神之外,别无所敬”的信仰。学校以二人违反州法律和校规为名勒令二人退学,孩子的父亲戈比蒂斯在与学校交涉无果后,遂向美国公众自由联盟(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求助,在该组织的帮助下,戈比蒂斯向宾夕法尼亚州的联邦地方法院控告麦诺斯维尔学校侵犯他们的宗教自由。法院判其胜诉,指出“向国旗致敬不能作为学童到该校上学权利的一个条件”。学校不服,上诉到联邦法院,结果维持原判。学校依然不服,于1940年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

在此之前,另有三个拒绝向国旗致敬的案件上述到最高法院,但均以属于州管辖范围而被打回去。不过,过去的案件都是校方胜诉,而本案却是校方败诉。更重要的是,此时二战正在欧亚大陆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也面临卷入战争的威胁,因此国内的爱国主义热主义情绪有所抬头。在这一背景下,联邦最高法院破例受理了这起案件。

为了保证案件胜诉,美国公众自由联盟不仅为戈比蒂斯聘请了哈佛大学大牌法学教授作为他的辩护律师,而且还动员国内一大批法学权威签名声援。此外,美国法律协会《权利法案》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the bill of rights of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也以法庭之友的身份为戈比蒂斯一家作了辩护。尽管如此,1940年6月3日,联邦最高法院还是以8比1的悬殊票数判戈比蒂斯败诉。但是,但是,坚持投反对票的法官认为,“诱导他们自动表达忠诚是一回事,强制他们表达忠诚又是另一回事,对公众自由的保证,实际上是对人们心智和心灵自由的保证,对合理地表达这种自由的机会的保证”。这种异议当然不起作用,不过还是被记录下来,公诸于众,接受历史检验。

最高法院基于政治和国际形势需要而非宪法精神所作出的该项判决引起舆论大哗,全国各家报纸批评这一决定的远远多于支持者。其中美国中西部最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圣路易斯邮报》(the St. Louis post-dispatch)的评论很有代表性:“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是违反美国原则的,我们认为最高法院已经向普遍的歇斯底里投降。如果爱国情操依赖这样的做法——违反人民最基本的宗教自由——来培养的话,那么,爱国情操就不再是高尚的,而是一种通过法律来灌入我们喉咙的东西”。

这一明显违反美国传统自由权利的判决随之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最高法院大法官们的预料。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遭到无端的攻击,许多孩子被迫失学。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这一案件为社会上的迫害和歧视活动开了绿灯。据美国公众自由联盟1941年的统计,全美共发生了236起攻击耶和华见证会信徒的事件,共有1000人次受到伤害。它甚至宣称“自摩门教徒(Mormons)受打击以来,还没有哪一个宗教组织受到过如此的迫害”。

社会现实令人痛心,学术界有理有据的批评更令大法官们难堪。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此时随着最高法院构成的变化以及国旗致敬第二案的上诉,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对该案之前的裁决,判决学校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向国旗宣誓,因为“如果积极主动地参加爱国仪式的行为被外力强迫,照本宣科,或者刻意逢迎所取代,相信爱国主义绝对无法弘扬。”

诗歌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一名清教徒,其一生的信仰虽然经历了早期的始信,中期的怀疑和后期的回归这样的变化过程,总的来说,仍不失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其生卒时间为1874--1963年,恰好涵盖了上述历史事件反复变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好发生在其后期精神回归阶段,因此,个人认为,这首诗正是在上述政治和
个人背景下诞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香格里拉 于 2015-11-24 08:38 编辑




有了以上的背景铺垫,这首诗的理解就相对容易得多。



第一节首行 around bend after bend,“经历了一波三折”,“反反复复”,开篇就影射了美国地方及联邦法院就国旗宣誓案的判决及态度的反复无常。

第二行 It was blown woods and no end 中 blown 为 blow,“吹” 的过去分词,作定语,修饰 woods, 与第二节的 gale  “大风”相呼应。该句将美国社会比喻为 woods,“森林”,众多的美国民众是“受到当时爱国主义热情鼓吹的树林,无边无际”。

第三、四行,I came to but one house./ I made but one friend,“我就来到一座房子,交了唯一的一位朋友”,本句首先为之后肯定小男孩的态度和表现打下了伏笔,小男孩就是作者的代言人。But one house,  “就一座房子”,象征着宗教信仰和庇护,也是宗教信徒们唯一的精神家园。but one friend,  “唯一的朋友”代表宗教同道,即志同道合之人。


第二节,小男孩 drew back at first in doubt,“最初(对我)怀疑怯步”,表明最初质疑和反对向国旗宣誓的人群还很弱小,尚存迟疑,胆怯,但是随后 spoke to me in a gale that blew so hard he had to shout, “在如此大的风中和我说话,以至于不得不对着我大喊”,表明小男孩所代表的呼声在强大的政治势力和舆论面前,不得不大声呐喊才能被人听到。这里的“风”,诗人恰当地使用了 a gale,而不是 the strong wind,准确地将因二战抬头和高涨的爱国热情形容为“一阵大风”,暗示其来猛去疾,终不似 the strong wind 强大而持久,用词形象精准。


在希腊神话中,苹果意味着纷争(详见下贴),第三节第一句 His check smeared with apple sand, /A part apple in his hand 中的 apple 正是借用了这一含义,小男孩脸上沾着的果泥代表纷争。就其前动词 smeared,“涂抹,弄脏”的词语感情色彩而言,也与“纠纷”相匹配,象征着小男孩面临纷争。本节第三、四行 He pointed on up the road, / as one having war-command,“他抬手指着道路,象在指挥一场战争”,“战争”,恰与本节第一行其脸上的苹果泥为“纷争”的象征相契合。另一方面,结合第二行的 A part apple in his hand,“他手里拿着一块苹果”,和继之第三、四行He pointed on up the road, / as one having war-command,“他抬手指着道路, 象在指挥一场战争”,说明小男孩对这场纷争的胜利尽在把握。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个稳超胜券,气度不凡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第四节 A parent, his gentler one / Looked forth on her small son / And wondered with me there / What was being done 中, a parent, his gentler one, “一位家长,他比较温和的那位(家长)“,即小男孩的母亲,代表在是否向国旗宣誓问题上态度相对温和的一派。但是作为小男孩的母亲,又对幼小儿子的表现抱以某种期待,looked forth on her small son,  “向前望着她的小儿子”。另一方面,她 wondered with me there what was beingdone,  “对我感到好奇,站在那里想看看发生了什么”,典型的温和派表现,与“我”,尤其是小男孩坚定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诗里特意强调小男孩是“我”来到这唯一想来的房子交到的唯一的朋友。


“耶和华见证人”是19世纪70年代才创立的小教派,这对于总是自认自己才是正统的其他各个教派而言,显然不是一个派别,因此诗歌第五节第一行说 His accent was not good,“他的口音不太纯正”,但因为同是上帝的信仰者,But I slowly understood,“我还是渐渐听懂了”,Something where I could go,“说什么我可以哪里”,这个地方 He couldn’t but I could, “他不能去,我可以”,也就是诗歌第三节中提到的 the road,“道路”通往之地——学校。


第六节 He was too young to go, / Not ever four or so,“他年龄太小不能去 , 大约还不曾到四岁”,随之“我”好像明白了,Well, could I please go to school./ And the big flag they had, you know,“哦, 你是说请我去上学,那里有大旗,你可知道”,这里,诗人为强调宾语 the big flag,“大旗”,特意将其倒装,前置到该句的句首,以示“我”对大旗的敏感。


第七节为了明确第六节中“我”特意提到的“the big flag”,“大旗” 到底是什么旗?本节前两行马上对此
进行了相对细致的阐述:The big flag, the red—white—/ And blue flag, the great sight—,“大旗,那红色—白色—蓝色的旗,那么醒目—”,众所周知,红白蓝正是构成美国国旗的三种颜色。不过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小男孩就打断了我:He bet it was out today,其中 it 指 上一行的 the big flag, out 为 adv (副词),意为“到竭尽点,处于过时(或到期、荒疏)状态”,即“他断定今天它不再威风了”,暗示被强制向国旗宣誓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诗人仿佛意犹未尽,又加一句 Would I see if he was right?  “我是不是该去看看他说的是否是真的?”,诗歌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既幽默又富有讽刺意义,一个不到四岁的学龄前儿童居然战胜了如大风一般强劲的主张强制性地向国旗宣誓的爱国主义热情的鼓动者,这是真的吗?事实证明——是的,没错!


诗歌出现了三个年龄段的人物,分别是学龄前的小男孩,学龄的“我”(因为小男孩指着通往学校的道路让“我”去,并说“他不能去而我能”,可知“我”还在学龄)以及已过学龄的“家长”。“家长”属于中间派,学龄的“我”与学龄前的小男孩同属国旗宣誓的反对派, a gale (大风 )象征着鼓吹派,即激进派。


个人认为,诗人没有以 A Child Not of School Age (非学龄儿童)或 A Preschool Child (学龄前儿童)作为
诗歌标题,而是选择了 Not of School Age (非学龄),具有双关和反衬用意。这里的 Not of School Age 并非

仅指小男孩,还包括他温和派的家长—母亲。家长作为成年人,已过学龄,自然也在 Not of School Age (非学龄)的范围内。作为小男孩的家长,又与其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却是观望派人物,这与她坚定的小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无疑是作者要嘲讽和否定的,这也是诗人将二者并列在标题里的目的,通过作为家长的骑墙派反衬其小儿子的态度和表现,突出了小男孩的坚定,勇敢与可敬。

另一方面,诗人之所以选择一个还不到四岁的幼童,而不是案件当事人威廉和莉莲这样的学龄儿童作为诗歌的主人公,是因为学龄前儿童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有利于深化和突出主题,同时体现了诗人对未来学生在国旗宣誓问题上所寄予的美好希望与憧憬。


总之,整首诗歌看似平淡,随意,还夹杂着一些口语,如同信口而出,实则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语言含蓄,意象凝练,体现了诗人熟练的诗歌写作技巧,使其不失为一篇针砭时弊的好诗。



注:上述分析中政治背景介绍部分主要引自任东来著《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香格里拉 于 2015-11-23 12:03 编辑




金苹果的故事



       希腊有名的勇敢战士比洛斯王,娶海王女儿施缔丝为妻,结婚当天,盛设婚宴,邀请凡间不少名士和天上所有的大小神来参加,但是惟独没有邀请妒忌女神与战争之神所生下的女儿爱丽丝参加,不请她的理由是不想她闹事,因为她所到之处一定不能安宁。  

  但是爱丽丝知道了这件事,愈加气愤,她恼怒起来,要向参加婚宴的神与人报复,使大家不欢而散。于是当贵客正在欢乐唱歌的时候,忽然从天空中落下一个金苹果,金苹果的上面刻有“赠给最美丽的美人”。

  
  在参加婚宴的诸美人中间,天后希拉在座,她一看见金苹果上的字,便表示这个金苹果是属于她的的,因为她不仅美丽,而且是天后,赋有极大的权利,神与人都一样尊重她。可是在座自命美人的爱神维纳斯和正义女神雅典娜也不甘示弱,她们三位都觉得自己是最美丽的美人。

  
  三个女神互相争执不让,僵持起来。旁边的人看着她们争执,也没有谁做主。有人提议让宙斯去判断,可是因为希拉是自己的妻子。维纳斯和雅典娜是自己的女儿,他没办法做主。但是他知道艾达山有一个牧人帕里斯,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子,不如请他去判决,以表公平,帕里斯是特洛伊的王子,正在那里替父亲放羊。宙斯还告诉他们,帕里斯是审美专家。  


  三位美丽的女神出现在帕里斯的前面时,已经被宙斯称为审美专家的帕里斯犹豫不决了,何况她们提出来贿赂的条件都是那么的优厚,希拉答应让他做一个强盛富饶的国家皇帝。雅典娜则答应他战胜世仇希腊人。但维纳斯最了解年轻人的心里,她许诺给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结果他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这样一来帕里斯就得罪了希拉和雅典娜。   

  作为回报,斯巴达王后,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和他堕入爱河。在一次访问斯巴达的过程中,帕里斯绑架了海伦,把她带到特洛伊。斯巴达国王非常生气,于是联合了他的哥哥阿伽门农和其他一些希腊的国王向特洛伊开战,一方面为了讨还海伦,另一方面趁机掠夺富饶的特洛伊。战争历时十年,最后依靠俄底修斯的木马计,希腊军队攻下了特洛伊城。(摘自网络)





发表于 2015-11-23 12: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香香板凳楼的注解,对这首诗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香香每一帖的用心细致!
发表于 2015-11-23 20: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香香细心的解说和解读,让我明白诗歌的深意所在,获益良多!!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1: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沐暮 发表于 2015-11-23 12:30
看完香香板凳楼的注解,对这首诗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香香每一帖的用心细致!



不客气,一起欣赏弗诗歌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晨~ 发表于 2015-11-23 20:51
谢谢香香细心的解说和解读,让我明白诗歌的深意所在,获益良多!!



不客气,大家共同欣赏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5-2 12:46 , Processed in 0.05191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