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908
- 注册时间
- 2012-4-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山城的五月,天气越来越热了,于是便不由的期待端午的到来,每年端午时,粽子飘香,菖蒲泛酒,龙舟竞渡时。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其与清明、中秋、春节一起,联袂演绎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
小时候每年吃粽子的日子也就那么两天,粽子都是在家中做的,那时日的百姓家庭都包粽子,几乎就没有买粽子吃的说法,也没有闻说粽子还哪儿可买。端午节的喜庆色彩,主要就体现在包粽子的气氛中。包粽子的流程至今我还历历在目。首先将糯米洗干净放入木质桶中浸泡一日半晌,与此同时,也将粽叶清洗整齐干净后浸泡在木盆或脸盆中待用。我记得,包粽子的事儿,多是母亲一人花上半天时日料理而成的。印象中,母亲先在堂屋中央放置一只小靠背椅,然后母亲在椅背上系好一把一尺多长的细麻线绳儿或白色的细绳索,再将浸泡松软、参和着水的白生生的糯米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并放置在靠背椅的凳面上。最后,母亲拿来一只矮凳与靠背椅相对而坐,接下来即开始有条不紊地包扎粽子了。
母亲去世后,自己也就不会包了,但是龙舟还是要去划的,山城有条江叫丹江, 丹江的水清清亮亮的,是年轻人嬉戏的乐园..每年端午,都有龙舟竞赛,只闹得丹江两岸,龙飞龙舞,鼓鸣旗摇,百龙戏水,万人空巷!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端午,为屈原,总忘不了吟诗赋句。在所有描述龙舟竟渡之热烈之壮观的文字中,唐人张建封所留下的《竞渡歌》尤为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闻千雷。”其浓郁悠适之人文情怀,人欢水笑之端午习俗,一并跃然纸上!
端午节在中国民间是大节日,包括祭祀、包粽子、插艾蒿、赛龙舟、佩戴五彩粽子、斗百草等许多民俗活动,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这些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今天的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些,片面地强调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商机,却丢掉了其中最宝贵的文化内涵。许多年轻人正在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失去“文化记忆”。其实,端午节在我们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亲近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俗的契机。
而读宋代诗人刘客庄之《贺新郎·端午》词,就更有一番让人词难释怀,意尤不尽之情感!诗人写道:“深院榴花吐,画帘开,舒衣执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仞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词中提到的剪钗符,插艾虎,争龙舟旗鼓,扔粽子角黍,都乃端午源远流长之标志性的文化习俗,那汨罗江下的千载骚魂,倘看到神州大地之端午喜庆,华夏子孙之祥和幸福, 是否也在“聊一笑,吊千古”中,常含慰籍于九泉呢?我想一定是的!
又是一年端午时,祈福声里,勾起了过往的记忆,千载离骚悠悠,点亮了谁的思绪?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