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末日的电影有很多,我认为影响比较大的有《绝世天劫》(又叫《世界末日》)、《第五元素》、《天煞—地球保卫战》、《天地大冲撞》(又叫《彗星撞地球》)、《后天》和《2012》。其中,《2012》号称是《天地大冲撞》、《海神号》和《后天》的综合升级版,对灾难的艺术呈现和视觉震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2012》在2009年公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看过,上周末,我又在电视上点播了这部电影。与其他展示世界末日的电影不同,《2012》几乎囊括了所有能够想象的世界末日的灾难因素:太阳活动异常、超强地震、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我想,如果不是基于玛雅人的预言,导演和编剧也很可能把外星来客(外星人和天体)等灾难因素融入到电影中去。
《2012》没有太多的情感戏,但是,电影还是把爱人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那种生死与共、生离死别时的温情,把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生死抉择,演绎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2012》不断呈现的灾难中,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善美与丑恶、良知与自私的较量。人性是欲念的自由表达,是在社会关系影响下的人的本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天与人,或者说天道与人性,都是作为所谓的“理”或者“心”来反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我倒是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与恶,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性就会向好,使欲念回归真善美的轨道,产生爱的情感。一旦产生这种情感,人就会在人格、责任、心灵上得到某种满足与平衡。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含义是作为一种人应有的积极、正面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来诠释的,所以就有了“有人性”和“没人性”之说。
《2012》给我印象较深的两个情节是:威尔逊总统灾难来临时的处变不惊和不愿离弃人民的从容赴难(这当然也凸显了令人憎恶的美国式英雄主义)、以及俄罗斯大亨纵身一跃,把一双儿女举进诺亚方舟而自己葬身大海。其实,面对灾难时的求生或者逃生,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本性,但是,如果心中有了爱,就会在生与死之间重新抉择,这也就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2012》还想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理念:不论人类怎么发展,怎么进步,在自然面前,总是渺小而不堪一击的,妄图与自然抗争都是徒劳的。这也是所有灾难片所要传达的理念。
人类只不过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说到底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无穷欲望,肆意破坏自然,那么必将被自然所毁灭,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唯一的发展道路。
人类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但是作为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是非常短暂的。短暂的个体生命,却又非常复杂,常常交织着矛盾、艰辛、坎坷。个体生命的纯洁与肮脏,渺小与伟大,也只有通过各种矛盾、艰辛和坎坷来表现或转化。这里,我又要提到《2012》里面的俄罗斯大亨,他拥有巨额财富,趾高气扬,令人生恶,但是在他最后奋力一举、纵身一跃的时刻,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伟大形象。
作为个体,生命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只有一次。如何对待这宝贵的生命、把握这份独有的大美,这其中的关键,应该就是修炼出一颗纯洁的心。《2012》中有个叫查理的疯子,在黄石火山大爆发时,他选择了与火山的零距离接触。当火山烈焰将他烧成灰烬的那一刻,我却看到了一种生命的释放和定格,我想,查理虽然是个疯子,但是内心一定是非常干净、非常纯洁的。
《2012》的结尾,还是给了人们以希望:人们用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互帮互助,渡过难关,诺亚方舟在最后时刻避免与珠穆朗玛峰相撞,得以幸存,使人类能够劫后余生,继续繁衍。可见,内心的纯洁必定推进人性向善,人性向善必然推进社会美好,社会美好必将推进人类与自然和谐。我想,在自然面前,尽管我们人类太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良性循环,那么,我们人类将一定会生生不息,与天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