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4771
- 注册时间
- 2013-1-1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影片《钢的琴》:盛世繁华背后的沧桑底色
那天上午,刚刚在博客中看到朋友写到《钢的琴》这部影片,因为电影名字并不起眼,文字内容我没记住多少,但看得出博主很欣赏这部影片。他说:“文艺片适合爱思考生活人生的人,《钢的琴》算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文艺片。”我一直喜欢博主的文字,推测他对影片的欣赏品味也应该不错。
巧的很,晚上和一个很久没聊的朋友打了个招呼,他说最近少上网多看书,上网多了人就成了“知道分子”,无益身心;但话题一转,说最近看了几部电影,而且强烈推荐我看看影片《钢的琴》,说是近年难得的好片子,有贾樟柯电影的深度,但比贾樟柯的电影多了些可观性。
《钢的琴》内容说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陈桂林的妻子移情别恋,爱上了卖假药的大款,提出离婚并且要带走女儿小元。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陈桂林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了一架“钢”的琴。
《钢的琴》是个只有一小时零四十五分钟的片子,没有什么大制作大场面,灰暗的基调,破旧的场景,一群卑微的小人物,却令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底层人物的幽默和调侃,狡黠甚至无赖;有时市侩气十足,有时又侠义气深重。我记忆最深的是他们合作制造钢琴的场面,那一群被生活彻底抛弃,也几乎已经自暴自弃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也为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他们表现出的那种专注痴迷和陶醉神情,令人感动也让人心酸。他们曾经是这个国家的支柱,被誉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过对青春理想的追求,可是,他们就这样被抛弃了,就像甩掉一个破鞋子一样的被社会抛弃了。
工人,曾经是个多么令人自豪的职业。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业被誉为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但上世纪90年代,似乎在一夜间,工人令人骄傲的头衔一下子变成了下岗和失业,没有了基本的生活来源。
90年代之后,国家却因为甩掉了工人这个大包袱马不停蹄的飞速发展, GDP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奥运会、世博会处处显示着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小城市为了将自己变成大城市到处拆迁建设,日新月异;电影制作也成了大场面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比拼;这一切面子工程,无不显示,中国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繁华时代。
那些被时代甩掉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农民已经被迫离乡背井成了城市的廉价劳动力;而那些下岗的工人,他们似乎早就被这个时代忘却了。大学生们都想考公务员,小学生都想当五道杠;这个社会,金钱权力成了成功的标准,功利完全代替了理想;而工人,也就成了一个过气的词语,成了“成功”对立面的贬义词。
忘却并不等于不存在,他们还在这个繁华盛世的背后真真切切的生存着,他们的卑微,他们的顽强,他们的幽默,他们的辛酸,都从《钢的琴》这部影片中透射出来,令人感叹并忧伤。
这部片子,让我们从帅哥靓妹、酸男辣女的俗套电视剧中逃脱一会,让我们从娱乐至死的恶搞晚会中清醒一下,让我们从大导演们的大制作大投资影片中找到一点艺术的感觉。提醒人们思考,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国家经济强盛就必须以牺牲那么多人的尊严为代价吗?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工人,那些农民,那些小商小贩,那些无业游民,那人数众多的底层民众,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盛世繁华背后的沧桑底色。
电影,应该奉献给我们一点真正的艺术,给我们一点真实的情感,就如影片《钢的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