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3-30 16:30 编辑
电视剧《奋斗》——80后事业和爱情的童话(上)
偶然的打开电视,看到《奋斗》这个电视剧的时候,一下子被吸引了;那是一群80后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除了演员都是绝对的帅哥美女特别养眼外,还有一股别样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大学时代,对事业工作的憧憬,对爱情家庭的向往;曾经是那样的狂傲,那样的洒脱,那样的任性妄为,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
看这个电视剧,更多地想到我刚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奋斗历程也是这样的吗?继续看下去,就发现电视剧《奋斗》的情节更多的理想化内容。
剧中人物陆涛的经历是每个年轻人的事业梦想,刚一大学毕业自以为才华出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就有那样的一个富豪生身父亲从国外携巨资归来,继父也是职能部门的重要官员,机会瞬间就降落到这个幸运儿的身上了,第一次生意就有两千万的收入,汽车、豪宅、美女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可是,看剧情的时候却让人疑惑了,这一切是来自他自己奋斗呢,还是来自他的父亲奋斗?
我以为,剧中通过陆涛、向南、华子等一群大学毕业生奋斗过程所表现那种自主和自由不是现实生活的主流面目,想出国学设计就能出国,想开办公司就能开办公司,想跳槽就能跳槽的自主和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属于少数靠父辈余荫生活的年轻人。
当白领的向南心碎的诉说自己混得越来越惨,第一年月收入10000,第二年月收入8000,第三年月收入6000时,我心里为我的学生痛苦,刚毕业就有做白领的机会,他们尚且不满足,而我的学生毕业却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奔波,他们要求的收入只有1到2000元,有的地方工资甚至不足1000,反差太大了。北京,到底能给年轻人多少挣钱的机会!
我知道,真正的80后毕业后的奋斗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走出校门才发现,就业形势比他们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工作往往不是他们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而是想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不得不做;他们还会发现,大学书本上学的东西和老师教授的东西已经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的要求,他们所学的自认为尖端的东西已经落后于商品化经济的需求,他们几乎没有一夜成功成名的机会,只能从最基层慢慢做起。走向社会才发现,"千万别拿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有多么经典。
当剧中这些情感上受到创伤的年轻人集结在心碎乌托邦中,没日没夜地喝酒聊天、争风吃醋时,现实中多数的"80后"毕业后的生活没有电视剧这么浪漫,他们先揣着一摞简历一家家赶招聘会,拿文凭容易找工作却异常艰难,茫茫人海中充分体会到了迷茫和孤独的感觉;然后或在某个制造业车间的流水线上流汗,或在一个小机关打杂,即便生活状态好点留在城里找到不错的工作、有了家庭,可一半以上的收入用来交月供。
《奋斗》剧中有一句名言:"我这么年轻我怕谁啊,只要给我机会……"这是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了,自信的80后,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除了年轻还有什么呢?又有几个是只要有机会就能成功的天才?工作之后才知道,大多人都是很平凡的,机会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很少,在仅有的适合自己的机会到来时,抓住机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鸣惊人,而是从基层做起,认真勤奋,扎实肯干,只有这样取得的成功才会踏实,才会心安理得。
和学生谈起《奋斗》,他们满脸的向往;我很想告诫我的学生,真正的奋斗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奋斗是平凡而实在的,真正的奋斗是艰难而有些枯燥的;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艰难中蕴涵着快乐,奋斗本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人一生都在奋斗,生活的所有乐趣和追求都是通过奋斗的过程体现出来的。
那天我和年前毕业正在北京打拼的学生聊天,他的工作很辛苦,月收入也将近10000了,但买房子简直根本不敢想,两个人租了两室一厅中的一间,每月还要1000元左右,但他很乐观的说“来北京就为了奋斗,要是贪图安逸享受就待家里了啊”,告别的时候我说“祝愿你们奋斗成功”,但说完我忽然感觉自己很世俗。什么才算成功?两个外地的年轻人闯入北京,没有任何的根基和关系,靠自己的能力能在北京立下足来,有了不低的收入,而且面对困难毫不畏惧乐观自信,难道这还不算是成功吗;他们的奋斗过程比奋斗剧中人物的奋斗过程更真实可信,精神也更值得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