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楼主: 花落

[散文随笔] 花落时节……(积累材料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4-14 11:10 编辑

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尚老师、许院长他们的激情,来自对文化的热爱。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在座的都读过。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我今天跟大家打个赌,我可以出一套100分的知识类题目,每道都有标准答案,但我能让在座所有人都得零分。反过来,你们也可以给我出100分的知识类题目,让我一分都得不到。

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是你必须要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觉得出得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考场上,没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

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给大家出题,不需要费劲,就能让大家都得零分。你们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知道我祖母的名字吗?知道我祖父的二大爷的名字吗?在座的谁能答出来,今晚我请客。可见,知识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识的总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你们的知识总量都超过孔子。比如说,我可以出计算机、物理、英语(课程)、数学之类的题目,孔子肯定答不过你们。

但我们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吗?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只不过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你看我不顺眼,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我为了防备下一次再有人给我出数学题,于是我天天学数学,学了10年以后,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大概已经到6800期了,我终于有勇气上台演讲,突然又有人说:“鲍老师,我这有一套物理题。”你不会这样干,对不对?因为你们会宽容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宽容他人的无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

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一辈子犯错,我们到老了都是无知的。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带着一腔热血,以为在爱国,但实际上却是在“碍国”。

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诉大家,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我还要告诉大家,野蛮也会招打。

(作者:鲍鹏山)


花落小语:文字太长了,可是我实在舍不得删掉什么。喜欢鲍鹏山的文字,不是他文字有多么好,而是有一种豁达开阔的智慧。是充满智慧的学者,而不是小资情调的文人。

点评

最近微信疯传的 我还真没好好度过。只想着 前半生读书做学问太辛苦太累了。从现在开始 多出去走走。  发表于 2015-4-23 10:56
发表于 2015-4-15 15: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以致用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9: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4-19 19:51 编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隐者。

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朝,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做官。


花落随感:道家的“隐”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刻意的逃避和自恃清高。

发表于 2015-4-19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落 发表于 2015-4-19 19:44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 ...

自恃清高
发表于 2015-4-23 11: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开的很好。其实论坛应该有一个美文鉴赏的他山之石 板块。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0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4-23 10:04 编辑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作者:梁晓声)



花落小语:有时想想,我们寂寞时还可以回忆童年,那时父母对我们这样宽容放纵。现在的孩子们,你们还有童年吗?为什么那么多家长热衷于挤压孩子的那点乐趣和空间?
发表于 2015-4-23 17: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应该有一个美文鉴赏的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15-4-28 16: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个好地方啊,有这么多的好文!
发表于 2015-4-29 1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孩子,他既不会开花,也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即使不停的努力,也许最终只能长成一棵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草。然而,即便是如此,我希望自己依然能够无怨无悔的爱着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是我生命中最珍爱的那个宝贝!

点评

说得真好。  发表于 2015-6-19 18:16
这是看了楼主发的第一个,关于教育的那个帖子的感想。在约瑟.麦道卫那本<六A的力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接纳。你爱孩子,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本身。无条件的接纳是你爱孩子的第一步。  发表于 2015-4-29 20:12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8: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7-4 18:23 编辑

螳螂捕蝉

傅佩荣

看到利益时,应该考虑什么?儒家敎我们「见利思义」,看到利益要想该不该得:是否遵守法律与合乎礼仪?是否自己努力之后的成果?是否有损人利己的嫌疑?

    庄子对于仁义采取质疑的态度,因为仁义的判断标准未必是普遍有效的。那么,他的建议是什么?他主张「见利思害」,面对任何利益时,都要想一想它的后遗症,或者它要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我们得到之后会不会后悔等等。它提供的寓言是「螳螂捕蝉」。

    我们从小熟悉的成语是:螳螂捕蝉,黄鹊在后。这自然是出于《庄子》一书,只是原文有一字之别。在原文是「异」鹊在后。这则寓言在说些什么?我们对利害应该如何考虑?它对现代人又有何种启发?这些都是等待我们去探索的题材。

1.「螳螂捕蝉」的文本
    庄子年轻时做过宋国的小公务员,担任「漆园吏」。后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就回到乡下靠织草鞋维生。织草鞋收入极微,他为了养家糊口,经常在住家附近的山野中打鸟,在河水边钓鱼。日子过得穷困,但也悠闲自在。以下一段数据很可能是庄子亲身经历的事件。原文如后:

    庄子到雕陵的栗园附近游玩,看见一只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张开有七尺,眼睛直径有一寸,牠飞过来时,翅膀擦到庄子的额头,然后停在栗林中。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大却飞不快,眼睛大却看不清。」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手握弹弓,守候在一旁。

     这时看到一只蝉,刚刚找到舒服的树荫,忘了自己还有身体。一只螳螂躲在隐闭的树叶中,准备捕捉这只蝉,见到利益就忘了自己还有形躯。而这只怪鹊呢?他盯住螳螂正要下手,见到利益就忘了自己是只大鸟。

     庄子心生警惕说:「啊!万物就是这样互相牵累,因利害而一个招惹一个啊!」他扔下弹弓转身离去,这时栗林的守园人在后面追赶责问。(〈山木〉)

     以上是这一章的前半段。庄子的额头被异鹊的翅膀碰到时,他在惊讶中带着一点欣喜,因为他随身携带的弹弓可以派上用场了,他也开始想象家人桌上会多出一道佳肴了。

     哲学家无不好奇,庄子自不例外。他想弄清楚这只怪鸟为什么会无视于他这个业余猎人的存在与威胁。他跟过去一看究竟,才发现食物链的状况。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食物链,这是简单而明显的事实。但是庄子依然看出一个道理。如果蝉无法避开螳螂的捕捉,那么为什么眼前偏偏是这只蝉而不是别的蝉呢?依此类推,则螳螂、异鹊也是如此。

     蝉见到利(舒服的树荫),就大声欢唱「知了」,忘了自己还有身体,更想不到这样会招来天敌的毒手。螳螂见到利(欢唱中的蝉),也忘了自己还有形躯,大概是弓起背、张开双爪,而这种动作正好吸引了异鹊由天而降。异鹊呢?他居然忘了自己是只大鸟,以致翅膀擦过庄子的额头而不自觉。食物链的上游是庄子吗?换作一般人,恐怕也会忘了自己走进栗园有被误会为小偷的危险。庄子及时警觉,但还是慢了半拍。

    他离开时为何丢下弹弓呢?就是要让别人发现他双手空空,没拿任何东西,所以即使被抓到也没有现行犯的嫌疑,如此或可全身而退。他平安回到家中之后,还有后半段数据如下:

    庄子回到家中,三天都不开心。弟子蔺且于是问他说:「老师为什么最近觉得不开心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躯而忘了自身的处境,看多了浊水反而对清水觉得迷惑。并且我曾听老师说过:『到一个地方,就要顺从那个地方的习俗。』现在,我在雕陵游玩而忘了自己还有身体,让怪鹊擦过我的额头;在栗林游玩而忘了自己是谁,让栗林守园人以为我是可耻的小偷,我就是因为这样才不开心的啊!」

    由此可知,庄子在自家附近收了一些学生,平常来往相当密切,并且蔺且是《庄子》书中唯一留下名字的学生。同时,庄子不是没有情绪,他也为了这事而三天不开心。他的不开心固然是因为被人误会,但更因为他没有谨守自己的原则:见利思害。

        庄子归纳生物的表现是「见利忘害」,因而提早结束了生命。那么,人呢?世间的人不也是因为见利忘害而牺牲了时间、健康、精神,甚至生命吗?在《庄子》书中,「忘」字多半是好的意思,譬如「鱼相忘于江湖」就是庄子期许人们向往的意境。但是在这则寓言中,「忘」却是致命伤,因为它代表受到外在利益的诱惑,而忘了自己的处境。

        因此,「忘」有双重指意:一种是见利忘害,表示陷入迷惑与危机之中,这是我们应该应该避免的;另一种才是化解执着的意思,让自己与万物可以相通共融。

2.利害之间
庄子对于人间利害的观察,既周全完整,又细腻长远。试举数例以说明之。

首先,不要被眼前的近利所迷惑。在〈列御寇〉有一段数据,很可能是庄子的亲身经历之一。内容是:有人想请庄子做官,庄子答复使者说:「你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披的是文彩刺绣 ,吃的是青草大豆,等他被牵到太庙待宰的时候,即使想做一头孤单的小牛,办得到吗? 」这是借牛来比喻人的情况,近利短视的结果,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另有一次,庄子明讲是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游说他做官。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他听了来人之意,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特地用竹箱装着他的遗骸,还用手巾覆盖着,保存于庙堂之上。这只龟,是宁可死了,留下骨头受到尊贵待遇呢?还是宁可活着,拖个尾巴在泥地里爬来爬去呢?」(〈秋水〉)这两位大夫的回答很清楚,庄子让他们去作明智的选择。

其次,利与害相互依存。有些利益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也有些利益则让人做出无耻的行为。庄子说了两个故事,其中的得利者都向庄子炫耀自己的外在成就,结果如何呢?

在〈列御寇〉中,有一段数据,内容如下。有人去拜见宋王,获赠十辆马车,他就以这十辆马车向庄子夸耀吹嘘。庄子说:

「河边有一家穷人,靠编织芦苇为生。有一天,做儿子的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做父亲的对他说:『拿石头来敲碎它!千金宝珠一定是藏在九重深渊黑龙的颔下,你能取得宝珠,一定是碰到他正在睡觉。如果黑龙是醒的,你还能保住小命吗?』现在宋国的形势,更胜过九重深渊;宋王的凶猛,更胜过黑龙;你能得到马车,一定是碰到他正在睡觉。如果宋王是醒的,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庄子在此是好心提醒此人:一次得利是侥幸,若以为次次皆可如愿,则大祸不远矣。

〈列御寇〉另一段数据就谈到为了利益而无耻,实在大可不必。其文如后:

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代表宋王出使秦国。他出发的时候,获宋王赠送几辆马车。秦王欣赏他又赠给他一百辆马车。他回到宋国后,去见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那是我赶不上的;一旦见到万乘之君,就有百辆马车跟从于后,那才是我的过人之处。」

庄子听他嘲讽自己的穷困,说起话来就不客气了。他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使脓疮溃散的,可以获得一辆车;舔好痔疮的,可以获得五辆车。所以治疗的部位愈卑下,所获得的车辆就愈多。你难道是治好了他的痔疮吗?不然怎么得到这么多车辆呢?你快走开吧!」

然后,庄子还提醒我们:为利益而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在〈让王〉中,他借颜阖之口说得十分明确:「现在世俗的君子多半为了追逐外物而危害身体,放弃生命,岂不是很可悲!当圣人有所动作时,一定要看清楚他设定的目标与采取的方法。如果有人在此,用隋侯的宝珠去射高飞的麻雀,世人一定会取笑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东西贵重,而所要的东西轻贱。谈到生命,难道不比隋侯的宝珠更贵重吗?」

生命之可贵,胜过隋侯宝珠;不仅如此,还胜过天下呢!〈让王〉中还有一段故事,子华子对昭僖侯说:「现在让天下人到你面前写下盟约,盟约上说:『左手取得盟约,则砍去右手;右手取得盟约,则砍去左手;然而取得盟约的人必定取得天下。』您还愿意去夺取吗?」昭僖侯说:「我不去夺取。」

这是「两臂重于天下」,那么何况是身体,更何况是生命呢?这种乱世中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效。见到利益时,首先要考虑:为了得到它,我需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代价是我付得起的吗?我会不会得不偿失呢?

      3.人生启发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 )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心想而事不成。另一种呢?是心想事成。」

  这话听来有趣,但究竟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都会同意:心想而事不成,确实可以算是悲剧。譬如,考试不顺利,没法念理想中的高校与科系;谋职失败了,感觉走投无路;另外,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也都可能出现种种挫折与抱怨,让人觉得万念俱灰。

  但是,为什么王尔德会认为「心想事成」也是悲剧呢?这就比较复杂了。譬如,一个人心想事成之后,可能发现自己所成就的与原先所预期的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之后,很快就觉悟大学不是中学时代所向往的天堂;有些人努力半辈子,赚了钱之后才觉得有钱不一定快乐,换言之,心想事成之后,才发现目标并不值得自己全力以赴去争取。时间不能重来,成就变成负荷,我们许多人不是背着自己所特制的十字架,蹒跚地爬行于人间吗?

  并且,当你心想事成时,别忘了在你周围有一些失败者正在饱受煎熬,他们直接或间接与你的成功有关啊!孔子认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8231;宪问》)意思是国家上轨道,才可做官领俸禄;国家不上轨道而做官领俸禄,就是耻辱。为什么?因为你的成功很可能是不择手段取得的,或者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在乱世中飞黄腾达,难道值得尊敬与取法吗?儒家与道家观点类似而理由大异其趣。

  《易经》有个颐挂,卦象是「山雷颐」(螳螂捕蝉)从卦象看来,它就像一张口,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说话。以吃来说,颐就是养,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饮食。这里就牵涉到利害关系了。颐卦六爻有三爻为凶,这在六十四卦中是很少见的。意思是:在追求饮食需要时,僧多粥少是常见的事,你若要心想事成,就难免成为别人的竞争对手。即使你终于成功了,也无法保证可以维持多久。说话也有类似的情况,同样一张口,搅得天下人心惶惶。与庄子同时的纵横家不就是如此吗?他们靠着「计较利害」的小聪明,游说充满野心的各国诸侯。得意时,可以身配六国相印;失意时,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颐卦的《大象传》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只有言语谨慎,饮食节制,才有机会在利害冲突的状况中保全自己。

  庄子是道家代表,对于老子思想深有体认并且加以发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潜藏在它里面。一个人从小受尽折磨,他的情绪智商与逆境智商在考验中不断成长,将来的情况呢?不论他是否取得外在的成就,至少他内心很容易为了小小的顺利而觉得快乐与感恩。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反之,一个人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不知劳苦、辛苦、痛苦为何物,那么他将来呢?倒不是说一定倒霉,而是很容易因小小的不顺利而愤怒怨恨。这,不也是一种灾祸吗?

  能够看透福祸相互倚伏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处境就可以释怀了。得意时不骄傲,不会像庄子底下的那两位宋人自吹自擂,而不知道危险正在迫近。失意时不灰心,以庄子本人来说,他简直是世人眼中的失意代表,但是谁会认为庄子灰心失望?《庄子》书中,除了大谈「游」与「化」之外,还不断谈到「乐」。而他笔下的乐,无不是经由智慧而来的觉悟。只要觉悟万物都是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就可以化解自我的利害念头,除去了分别心之后,只有一个整体的道,因此人生何处不可游?

  要把人生的遭遇从悲剧转化为喜剧,所需要的是什么?是不计较利害与得失,并且从整体来欣赏人我之间与物我之间的互动。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

    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父母信仰基督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潜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致力于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译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

       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辽阔深远;打通各个精神领域,打通中西哲学;真诚的态度,幽默的语言,清晰的道理,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从而把国学讲得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并为当代人提供阅读国学原典的简易方法。

花落小语:越来越喜欢中国古代的成语和寓言,其中包含太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学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4-20 01:56 , Processed in 0.05731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