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094|回复: 157

[散文随笔] 花落时节……(积累材料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7 09: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11-27 10:03 编辑

     今天随意浏览博客,看到一段文字很喜欢,想复制保存下来,不想存到WORD文档竟然乱码,于是也在热帖版建个文档,来保存自己的一点资料。

      希望能坚持下去,成为热帖。


这是今天希望保存的文字,与教育相关:


       一位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一则短信:“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点评

如果可以陪伴,可以不分离,那么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吧。  发表于 2014-12-6 00:24

已有 1 人打赏作者

淡雅尘世间 赏了楼主10心灵币
发表于 2014-11-27 15: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到一段话。

经常有朋友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今天,终于看到一个很令人感动的答案:“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争脸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他(她)同行一段……

这段话很美,忍不住转发! 告戒自己,换个方式去爱孩子!

点评

的确是令人感动的答案!能够同行一段,就是幸福!  发表于 2014-12-6 00:25
感动,孩子教会我们很多,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发表于 2014-11-27 16: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11-28 11:20 编辑

诚于中而形于外

        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下面一段文字解读“诚于中形于外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形’就是我们的身形,‘像’就是我们的仪表。学佛的人,修学的成绩完全表现在形像上,正是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我们心里有些什么,在我们形像上全都表现出来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鲜明。譬如说我们有个真诚的心,自自然然人家一接触、一看,这个人很真诚。我们有个清净的心,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心清净,这个人心慈悲。世间一般的人,心胸险恶,人家一接触,这个人很可怕,这个人有杀气。无论是善是恶,都在形像当中能看得出来,我们要想做事情能瞒住别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心里有什么,决定表现在你形像上,你只能够蒙蔽一些愚痴的人,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经验的人是决定瞒不过他们的。



后记:
       昨天是西方的感恩节,有学生也借助西方节日感恩的名字送来卡片,其中一个贺卡,我和同办公室的女老师交流才发现,贺卡中写的内容除了名字换了,其他内容一字不变,很显然是从手机或网络抄来的段子,我两人当时无语。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这成了一部分人难以摆脱的怪圈。真的很想告诉他,其实,如果没有诚意,或者没有学会表达自己的诚意,有些形式可能与预想的结果适得其反。
      
      比如,节日的群发转来的短信,已经成了一种骚扰,很令人反感了,所以才有春晚的节目“群发短信我不回”。
     
      于是想到“诚于中而形于外”。
发表于 2014-11-28 1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了,报个道,继续忙去了~

点评

哈哈哈哈哈哈 我乐  发表于 2014-11-28 11:48
晕,这不是报到帖  发表于 2014-11-28 1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1: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11-28 11:47 编辑

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担当。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基本解释】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详细解释】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儒家的慎独理解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较新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点评

有时间了,我喜欢自己读点东西,不太喜欢带着别人读,因为每个人对读物的需求并不一样。  发表于 2015-1-19 15:20
慎独。。。。。花花,这么好的东东,可以分享在群里。。。。  发表于 2014-12-31 01: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09: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快乐的人生是不断关注存在的人生,时时刻刻悉心体会美与爱的人生,是不断回归自我和审视自我的人生。在关注、审视的过程中,看自己有没有体验到生之愉悦,体验到何种程度。
                                                         ——读李银河“什么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刚在博客看到李银河的快乐人生,却又看到海棠小主的帖子中慕容雪村的话,心有戚戚焉:

生命不过是一场坟地里的盛宴,

饮罢唱罢,死亡就微笑着翩翩飞临。

*********慕容雪村


顺便感叹一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剧,看清结局再回味过程,就没有什么放不下了。

发表于 2014-12-1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落落好贴,顺道学习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1: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12-5 14:58 编辑

以直报怨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释义: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文翻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假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法律和刑法的使用是法家所提倡,在这种提倡外在压制的形式下,往往忽视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纯善的本性,犹如乌云遮日,被障碍住的是人性。所以儒释道三家皆提倡人性的恢复,善恶皆有因,然后根本都是善的。所以“以直抱怨”在于让迷惑犯错的人忏悔、醒悟,更体现了大慈大悲之心。“以德报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内心感恩给我们恩惠的人、事、物。

花落感悟:
        一句“何以报德”表明孔子思维的清晰与博大的智慧,“以怨报怨”固然不足取,但“以德报怨”也不可以倡导。“以德报怨”的观念令施恩者情感上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也让做恶者得不得应有的惩戒,对制造怨恨者其实是一种纵容。所以,以德报怨与以怨报怨一样,都不能够起到维护社会公平的良性作用。



发表于 2014-12-2 22: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丑了点 于 2014-12-2 22:47 编辑

花老师的这个帖子是个学习的帖子,我觉得如果可以看明白了对写作文会很有帮助,可是花老师,我小时候都是看着电视写作业的,现在可不可以听着音乐学习啊

点评

原来花老师家不可以发带图片的音乐啊!!!  发表于 2014-12-2 22:50
嘿嘿,我发音乐在你家10 楼了啊~  发表于 2014-12-2 22:47
当然好啊,我现在也喜欢听着音乐写东西了  发表于 2014-12-2 22:4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1: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12-5 11:50 编辑

【转载】蒋方舟——抗敏感,不惶恐

转载一篇网络才女蒋方舟最近发在博客的一篇文字,我很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的个性和思想。

简介:
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中国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
蒋方舟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正文:


我在大学一年级那一年,毫无悬念地把自己吃成了一个胖子。
不是那种巨大的胖子,而是介于正规的肥胖和臃肿之间的尴尬体型,比标准体型重了十五斤。于是,我的整个大学生活变成了电影《蝴蝶效应》系列,那只蝴蝶重达十五斤。
首先,我皈依了减肥。我可以整整一天滴水不进,然后第二天中午,一个小时之内连续去三个食堂吃午饭,每次都是两荤一粟一两米饭加大可乐,像是一个人孢子分裂出了三个暴食症患者。其次,因为要么饿得百爪挠心,要么撑得寝食难安,我变成了一个昼夜颠倒的人,再加上觉得自己很邋遢难看,不愿意见人,逃掉了很多课。其三,逃课的空虚让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网购,击败了全国90%以上的电商消费者,和快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买的大多数是衣服,衣服又穿不进,羞愤难当,继续皈依减肥。
总之,那是我非常不快乐的几年。因为难以接受自己,所以蜷缩着,拒绝他人。

我很久之后才知道,人用来自憎的大脑边缘系统,在童年时候就已经形成。可是,用来开导自己、原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的智慧,却往往在我们本该成熟的年纪,依然不具备。
每一世代的年轻人都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受他人影响的。而对正在年轻着的一代来说,这个挑战却异乎寻常的艰难。
电影《楚门的世界》提出了一个假设,以及相应的解答:当一个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他应该怎么办?答案是,他逃走,获得自由。然而,如果所有人,活在所有人的窥探之下,那么,又该如何逃避?这不是假设,而是正在悄然发生的现实。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朋友圈、微博、贴吧、个人主页上展现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在同样的平台上窥探他人的生活。我们无时不刻地不在评估他人,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评估。“个性张扬”只是狐假虎威的外衣,为了掩饰自卑与自恋此起彼伏、相爱相杀的脆弱。我们羡慕嫉妒着他人,也努力地把自己的生活修饰得让他人羡慕嫉妒。
我们对他人的意见过于敏感,无法忍受不被“点赞”的人生。
社交网络的核心在于“社交”,社交的动力,是出于人们无法忍受孤独;人们之所以无法忍受孤独,是因为人们无法拷问自己。
可是,总有一天,我们要站在镜子前,发现我们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个有趣、可爱、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 那么,你还喜欢镜子里的自己么?或者,镜子里的你,还喜欢自己么?
这个世界是否称赞你、羡慕你、爱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不断膨胀的谎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是否对自己足够诚实,并且接受诚实之后的不完美。

我偶尔去大学讲座,每次交流的环节都会遭遇“怎么办”的问题——“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了,怎么办?”“兴趣爱好和解决温饱矛盾了,何去何从?”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可是,人生的路啊,你没走怎么知道窄不窄?这些痛苦的疑惑,都只是指着地平线以外翻过两个山头还有十里地的地方,询问那儿是否有一片荆棘。
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什么“理想”与“现实”,而在于人的不安与胆怯:既要得到路终点的奖品,又不愿去走那条路;既要去爱,又害怕爱所带来的混乱与伤害。
失去的痛苦、被拒绝的痛苦、被伤害的痛苦、分别的痛苦,它们如此显眼地横在前行的路上,让人像逃遁到那个充满了“赞”的虚幻世界里。然而,我们是人,走在一条从摇篮到坟墓的路上,年轻在途中,老在途中。必须和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而不是兀自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恐惧。必须和真实的人发生各种关系,而不是如一座座只能遥远眺望的孤岛。
无痛的是人流,不是人生。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痛苦,它们有时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就像令我们受益最多的人,往往并不是良师益友,而是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并未能如愿的人。

时代让人变得更敏感,但人难以逆转时代的变化,只有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并不是指嘲笑同时代者,或是自我放逐到无人之境。而是趁年轻,输得起,去经历。并且让一切愉悦与不愉悦,都能够滋养内心,产生沉稳的判断能力。

坚持自我的前提是找到自我,这样才能够抵抗住琐碎生活对人的消磨。同时,抵抗住敏感,抵抗住敏感带来的恐惧与动摇,更为柔软而坚韧地活在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6 02:19 , Processed in 0.05608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