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舞 于 2012-6-6 12:53 编辑
一 六一前一日,小猪跟我说隔天都和同学去万竹园玩,同学的父亲送她们去,有四五个同学一起去。家长觉得这样麻烦了别人,而且要升初中了,希望她在家复习功课。我觉得功课不差这一两天的,难得有伴儿,难得有热心家长带她们去远足(我们都很懒,汗水。),就让孩子开心过节日吧。 六一早上,看着小猪的兴奋劲儿,我不由跟着微笑着。家长递给她钱,让她自己买门票和午饭,听大人的话。 下午小猪回家,兴奋地讲她们怎么玩,却把我们吓一跳。原来那同学的父亲有事,把她们送到万竹园门口后就自己开车走了。四个小丫头自己买门票,在里面随意逛园子,进鬼洞,开碰碰车,爬索桥。。。。中午买了面包和饮料还有零食,租条船地湖面上边划边吃,玩够了才坐公车回来。家长脸色有点变,如果知道是这样,肯定不会放她去的。 我朝他笑着,“你小时候追过电影没有?”家长迷惑地看着我,“追电影?”小丫头也好奇地问,“什么是追电影?”
二 几十年前的农村,别说每户家里有电视机,就是整个村也没有一部电视机,村上的广播分时段放一些地方戏曲或是讲故事,报纸杂志书之类也少得狠。那时公社每个月会推出一部电影,免费到各村轮流上映。 放电影的日子就如节日一样热闹,孩子会早早准备凳子席子去晒谷场点位置,妈妈准备晚饭也不是平时的粥,特地煮了干饭加了菜,怕看电影迟睡肚子饿。傍晚的时候,放映员还没有来,村里大大小小的人都跑到晒谷场上,或坐或站等着,心急的不时跑到村口张望,盼着放映员快点到来。人群外,本村和外乡的小贩早已经准备好各种零售在吆喝着做生意。三分钱的雪条,二分钱的葵瓜子,五分钱一串的糖渍藕片,切成星星状的杨桃片儿,或是一段段的甘蔗。。。。。。这样的夜晚,即使没有要到钱买,单闻着那香气,听着那热闹的声浪,就已经让孩子陶醉了,期盼下一场电影的到来。 记得那时我比小猪还小,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晚上看电影也不用父母带,自己和小朋友混在人群中,边看电影边看人,看谁和电影里的坏人长得一样,更喜欢挤到放映员身边,崇拜地听他用本地方言解释电影里的情节,总是那么押韵而且形象。当放映员中场换片时,我们就跳进来用小手或大脑袋遮挡镜头,看着自己的手自己的脑袋投影在电影布上,大家得意地哈哈大笑。 那时候看的影片还能记起一些,《锦上添花》《喜盈门》《瞧这一家子》《七品芝麻官》《追鱼》《女驸马》《大闹天宫》《哪吒》《少林寺》《木棉袈裟》。。。。。有些影片,实在喜欢看,还问放映员,“明天去哪个村放电影?”隔天真的约几个朋友,拉着手踩着乡村小路跑到隔壁村去看,人太多挤不进去,我们就跑到电影布的背面看电影,一样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了才踏着星光月色回家,溜进屋子悄悄上床睡觉,似乎妈妈也不紧张我这么晚才从外面回家。有的影片,象大闹天宫和地道战,似乎是跟着放映队转了三四个村子才过瘾。
三 小猪说,“以后我出去玩,你别9点一到就四处打电话找我啦!” 家长赶紧说,“你妈那乡下穷得狠,那时候路上别说汽车,连自行车也很少很少,加上那时人们连自家的孩子都养不饱,当然不会捉小孩子,所以她是安全的。你现在不同了,车多人杂,不能学你妈妈晚上到处乱窜,知道不?!” “家长说的极有道理,”我赶紧支持,告诉小猪,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啦。“那时,妈妈在村上转,别人就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即使隔壁村,也是常在集市上遇到的人。不象现在,跟我们住同大院的人还有些人似乎从来没见过一样陌生。”
四 追电影,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童话,现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得几十元吧?而且连电影院也在消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