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9-12 21:20 编辑
论语很多句子是流传很广泛的,但越流传广泛的句子越容易被望文生义,搞的面目全非。
以下几条也是听某儒学专家讲座时,讲到最容易被误读的条目中感触最深的几条,拿来分享一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最被常用的场合时酒桌上,人们在殷勤应酬推杯换盏之际,往往把孔子的这句名言挂在嘴边,以显示孔子故乡的热情好客源远流长。这样的时刻,我总感觉很多人眼中的孔子更像一个重义气豪爽热情广交天下朋友的江湖草莽英雄。但孔子的境界绝非梁山草寇宋江之流可以比拟的。
他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达的应该是:“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值得高兴了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是有很多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和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人们也不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赞同自己观点的人”。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其实在表达自己深深的寂寞。孔子一生都在推销自己的观点,但也一生都不得志,曾经“累累若丧家之犬”,哪有这样的底气和豪情招揽天下英雄侠客。
既来之则安之
前一阵看学生的空间里有这样一句话说:我最讨厌孔子的“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了,好像我们永远都应该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很显然,他把这句话理解为“既然来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了。
但孔子的原意并非如此。《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指统治者发扬文德教化让远方的人来归附,既然让他们归附了,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安顿下来。所以这句话虽然来源于孔子,但后来的意思却并非孔子的原意,把帐算在孔子的头上实在是太冤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还有大家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历来被当成孔子提倡等级制度的罪状,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等同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荒唐理论。这其实是对孔子原意的严重歪曲。孔子是在劝诫统治者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联系下文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国政上,如果君不按照君的规则去做,臣也可以不按照臣的规则去做。体现在家政上,就是父如果不按照父的规则去做,子也可以不按照子的规则去做。如父亲要叫儿子孝,必须在儿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在儿子面前没有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儿子可以对他不孝。联系到君臣关系上,就是君要叫臣忠于他,同样要为臣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否则,臣可以不忠。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包含有君臣、父子平等这样的萌芽,后人倡导的“愚忠”“愚孝”其实都是对孔子思想的严重误解。
活动最后一天,此文也是最后一篇,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