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再写征文了,有抢钱的嫌疑。只是看到王随便先生在”君子不器”一篇中的回复,想再说点什么。最近之所以发这样几篇学论语的文字,高调一点是支持活动,世俗一点就是抢金币,如果再实在一点就是掉书袋上瘾有点刹不住车。 孔子,从来都是中国思想政治和文化绕不开的人物。在他去世之后2500多年中,他的地位起起伏伏。高,可以得到封建时代齐天的尊荣,被誉为“德眸天地,道冠古今”的至圣先师,荣宠延及子孙后世;低,则被踩到脚下,连孔庙里的泥胎像都被贴上标语被批斗,同样祸及子孙,在某个特殊年代,直系子孙流亡的流亡,被批斗的被批斗,甚至已去世的后代还遭受到挖坟鞭尸的屈辱。
我对孔子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年前,我还是一个激烈的传统文化和孔子的批判者。
“孔夫子的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叫人活不能痛痛快快的活,死不能痛痛快快的死。”当时这句话曾引发我强烈的共鸣。于是很激烈的抨击孔子的儒家思想,似乎要把自己在生活中所受的压抑全部归在孔子的头上。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接近了许多儒家学者,听报告,读文字,有机会去深入思考,才逐渐发现自己之前根本连皮毛都不懂,对孔子对儒学,我真的真的很无知。如同一个充满豪情和怒火对着儒家思想的靶子瞄准半天的弓箭手,忽然发现这靶子原来是自己幻觉;然后再找靶子,似乎到处都有,又似乎都不是,我拿着拉开的弓箭,却只有无限的困惑和迷茫。
耳濡目染间,忽然就发现自己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看法都有了一个大的扭转。于是,开始喜欢孔子,维护孔子,也曾经在博客与一帮反孔斗士争的难解难分。 再后来,关于孔子,发誓不再参与争论,因为我终于明白,自己所有的语言和学识都不足以描述出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国人心中也可能有一万个孔子。对于论语的看法也是如此,无法强求一致。只是想说,令两千余年的学者大儒们穷经皓首的经典,最好不要轻易去下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
大凡真正的经典作品,读者智慧和思想层次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也有很大差异。当阅读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也许,阅读到的东西和领悟到的思想,在自然而然间早已由内而外的发散出来。
想起了《论语》的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一章,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不被别人所了解,或被人误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是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遇到的,人们常会因此而恼怒、不快,怨天尤人。
这里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孔子一生不为人所知,困顿落魄,曾经“累累若丧家之犬”。连他的弟子想不通,孔子却说:“不怨天,不尤人。”只求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强求别人的赞同和理解,也并不想借此达到任何功利目的。
但从我个人网络经历而言,不管是对孔子的批判还是维护,都曾急不可耐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人赞同会喜不自胜,有人反对则火冒三丈,非要争出个是非黑白,好像这世上只允许有我看到的这一种颜色。
由此感慨,要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实在并不容易。这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眼界、能力、技艺,需要丰厚的知识积淀和开阔通达的智慧境界。
如果哪一天,我们不把论语仅仅当成一种教条,也不只是懂得字面的意思,而且能够真正当成一种人生修养去追求,论语自然能够读出太多含义,孔子也将会重新得到人们由衷的崇敬和仰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