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3-6-6 17:44 编辑
两条恒河
“我在那里看到的不是一个落后的风俗,而是一场人类的悲剧。”——余秋雨
“汇入了恒河,是生命最圣洁的起源和结束。”——毕淑敏
你能想象吗,这是对同一个地方的描述,一个肮脏,一个神圣。
最先看到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两三年前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的,印象深刻,只因为被作者对恒河细致入微的描述震撼了,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恒河边,看那里的人们用恒河水刷牙,并吞下那浑浊的溶解了死人骨灰的恒河水,巨大的烧焦了的焚尸坑以及被烟尘熏得油黑的陋房在脑海里依次闪过。看罢,思想依然停留在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上,曾经对“恒河晨浴”的美好愿景在脑中土崩瓦解。以前总以为恒河流域是佛教圣地,人们必然会对死亡持有佛教信徒应有的尊重和严肃,可在余秋雨先生笔下人的肮脏,人的丑恶,人的死亡都可以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印象上巨大的反差,让我一时难以接受。
昨晚闲着没事,从书架上抽出毕淑敏的散文集,信手打开,看到题目《在恒河重生》, 很快,我进入毕淑敏的文章当中,我已留不住对恒河的厌恶,透过她的语言,我似乎看到了另一条河,它超度着随河流弥散的灵魂,是亡灵通往天国的阶梯。对于恒河,她倾入的是一种对待神般崇敬的情感,一切都像是流水般自然而然,她用散漫的笔触描绘了一场看似普通实则盛大的火葬。在余秋雨的恒河里,展现了人的丑陋,而在毕淑敏的文章里,这是世间最神圣的仪式。我喜欢上了她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行文风格,更是因为她的文章把我从魔咒中解救出来,让我不再沦陷于恒河的黑暗印象当中。
人的思想是如此伟大,我该感谢造物主赋予了不同人不同的思想。余秋雨先生说“人之为人,应该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世间很难找到一头死象,因为连象群也知道掩盖。。。再一次感谢先秦诸子早早交会中国人懂得那么多‘勿’。。。没有掩盖,何以有羞耻,没有规距何以成方圆。”而毕淑敏说“中华民族的死亡之旅多以黑白象征,触发天人永隔的惨痛。。。我喜欢恒河边这种对待死亡的安然之态,不把死亡看成是污秽、凄惨、恐怖、丑陋的事情。”对比这两人的话,我沉默也感慨,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观,余秋雨更加理性,更加传统,他严肃深沉,他尊崇中国传统文化,而毕淑敏更感性,她有所敬畏,对生死的认识更加豁达。
好的文章会与读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甚至影响读者的观念和行为,而这两篇文章恰让我的思想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悲悲喜喜,而这场心灵之旅,也是阅读馈赠给读者的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
同一条河,由于注入了不同的思想,也就成了两条不同的河,我不敢也不能评判谁的文章更好,谁的观点更准确,我只是在想,在治学为事上,拥有一份余秋雨先生的严肃,在生活中,抱一种毕淑敏式的敬畏和豁达,这样的人生是不是能更加从容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