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缘来有你

[散文随感] 【回眸】—花落/青衣水袖散文选(谢绝回帖、可点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4: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文/花落

    这样两幅照片粘贴在一起,第一眼看到会是怎样的感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的这两句话会不会很自然的跳入你脑海中?

    其实照片并不是最新发布的,之前早就见过的,但是今天在情感专栏作家晚睡姐姐的博客中又一次看到,忽然就触动了内心柔软,感动的不行。

    两幅照片中,男人还是那个男人,女人还是那个女人,几乎完全一样的姿势胳膊挽在在一起,相互对视的眼神依然脉脉含情,给人一种恍惚穿越了的感觉,仿佛他们一直就这样定格在这样的甜蜜中,好像这世界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好像他们的眼中也从来没看到过另外的人,就这样彼此深情的注视着对方,而这样的甜蜜定格也不仅仅是拍照的几秒钟,而是整整60年的时光。

    60年的时光,照片中21岁年轻美丽的女孩已经变成81岁的老太太,白发苍苍,皱纹满脸;而那个26岁高大帅气的金发小伙也变成了一位86岁的老男人,头发稀疏,脸上长满老人斑。仔细观察一下他们身后的背景,60年前的那一簇枝干尚且纤细的小树也已经变的树干很粗壮了,高大到无法拍到高处树枝。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相互挽着的手和相互对视眼神中的脉脉深情。

    60年,看起来那么漫长的时光,原来可以浓缩为爱人相互注视的一个瞬间。

    估计没有人不认识照片中的一对夫妇,他们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丈夫菲利普公爵。上一组照片是女王1947年刚刚结婚与心爱的丈夫菲利普挽在一起深情对视的照片;而下一组,则是女王与丈夫菲利普公爵2007年为庆祝婚姻60周年重返当年结婚的地方,重新拍下的照片。

    很显然,下一组照片的拍摄是精心设计过的,从背景到服饰,从动作到眼神。也许他们在一起,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也许他们之间没有我们看到的这样甜蜜,也许他们彼此都经受着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也许他们经历了普通夫妻一样的很多争吵和矛盾,可是,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自结婚那天起,这对夫妻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视野中,他们共同养育了四个子女,他们经历了太多世界风云,直到今天,已经在一起生活了67年。

    爱情也许并不需要靠时间来证明的,但婚姻却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60多年的相守,从红颜到苍老,从激情到温暖,他们携手走过的成千上万个日子,此时只化作一个彼此对视的眼神,亲近、默契、平静、温和……

    小时候读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话,最希望看到的结局是:从此,英俊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终于结成美满姻缘,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这两幅图片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些美丽的童话,就在这两人身上延伸。他们结婚的时候,一个是年轻美丽的英国公主,一个是高大英俊的希腊王子。

    原来,这世间最能打动人心的,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都抵不过耄耋夫妻的一个温暖眼神;最煽情最感人的爱情誓言,也抵不过一句最最简单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此文于2015年11月26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4: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应该相信什么?
文/花落

    网上浏览,看到近日关于“菲利普亲王私生子曝光”的消息铺天盖地。据说英女王丈夫风流成性,私生子遍地,连带曝光的还有其30位情妇名单,这让很多网友大呼“又不相信爱情了”。

    还有人直接告诫说:最近貌似英国女王和她老公菲利普亲王的“爱情故事”很火,事实上这位亲王压根没啥王位可放弃,而且风流成性,仅媒体公布的情妇名单就有30多号和一大堆私生子,最大的私生子比他和女王的长子还大两岁。支撑起这段婚姻的背后是女王对菲利普亲王风流成性的忍让,没什么好羡慕的,所以鸡汤不要乱煲。

    而我一个月前刚刚发的略带煽情色彩的帖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由这一对夫妇的照片引发的感慨。

    忽然想起那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实在太快。网络时代,信息变化之瞬息万变,更令我们猝不及防,而我们的惶恐就在于,很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做好心理准备,就必须接纳另一个与之前几乎完全相反的结论。

    于是,我们只能无奈的感叹:这世上,我们还应该相信什么?

    刚刚还被那两幅相隔60年牵手的照片感动的热泪盈眶,感叹这世上还有一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标本供我们观摩和效仿;随着菲利普亲王滥情史的曝光,又让我们大失所望了。失望之余,难免愤怒,心中那个王子与公主美满爱情的童话,又一次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现实,又一次成功的愚弄了我们那么纯真那么美好的情感。

    可是想想,这愤怒应该对谁呢,我们应该去指责谁呢?是谴责菲利普亲王风流成性,不忠于女王的爱情?还是失望于女王的懦弱,面对这样的浪子还要委曲求全?

    说到底,如果这些曝光属实的话,这其中当事人貌似也没有打算刻意欺骗我们。菲利普亲王的风流,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忍让,这一直是存在于世上几十年的事实。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想,女王对丈夫近乎无原则的容忍何尝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呢?当爱成为一种依赖,当爱成为一种亲情相守,当她的身份地位需要她苦苦经营这样一份公众面前的完美,也许,这对于女王而言,是她必须接纳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其实,我们受骗的感觉,与其说来自媒体,更多的来自我们内心对浪漫爱情和完美婚姻的幻想。而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从任何角度都看起来完美的人、完美的爱情和完美的婚姻,而生活是否完美是否幸福,需要当事人自己内在的感觉,而不是外人的说三道四和指手画脚。

    与政治相关的婚姻和娱乐界的爱情一样,很多时候是需要表演给别人看的,如果有人被他们表演的美满所打动,这就已经算成功了,至于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是否真正美满和谐,那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可以设想的是,他们与我们平常人一样的有争执和矛盾,有很多磕磕碰碰,甚至面临人性的挑战;他们头顶王室光环,身穿华美皮袍的生活,在公众窥探之下可能比常人更显得狼狈不堪。

    再次打开之前两张相隔六十年的照片,仍然感动如初。毕竟,他们用六十年的时光为我们表演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婚姻故事,而那两张照片,也的的确确触动了我们内心最美好的情怀和对于白头偕老的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文字再回到标题上去:在这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还是相信我们自己吧,如果自己内心有原则,没有什么能轻易动摇我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就如这世界上有阳光的地方必然存在阴影一样,世间的感动温暖美好和邪恶欺骗也往往并生并存。

    在这喧嚣的网络中,我们真的需要一点内心的定力,以免太容易被各种信息诱导。更不必把美好爱情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要我们相信这世上永远存在着爱与美好,只要我们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爱的阳光始终会照亮我们并温暖着周围的人。

(此文于2014年12月25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4: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谁而玩
文/花落

    最近读到一则心理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则寓言中,孩子们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为自己而玩”变成了 “为别人而玩”,从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心情也自然就被外部因素影响和控制了。孩子们原本是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快乐而玩,没有功利目的,享有最充分的自由;老人的出现,用美分的多少改变了孩子们的玩的初衷,孩子们的心情和行为不自觉之中已经被老人控制了,失去了原有的自由,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快乐。
   

    我想,陶渊明当年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他多么有气节,多么高尚,而是他真正明白了人活着的根本意义在于“为自己而玩”,而不是“为别人而玩”,而恰恰是有人用月俸五斗米这样的外部因素已经控制了他活着的初衷和做人的自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完全解放了自己的陶渊明如同飞出笼子的鸟儿,活得多么惬意欢欣陶醉怡然。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虽然不善劳作的诗人不得不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真正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超尘脱俗自在忘我的境界。
   
    现代人,还有谁能如陶渊明那般清高洒脱?我们总被各种各样的“美分”所控制,被大大小小的外部评价弄得忘却了生活的本来意义。
   
    我发现自己实在是个很难免俗的人,就拿玩博客来说,经常是得到夸奖就沾沾自喜,受到批评则火冒三丈,不仅不够淡定,也缺乏足够的修养。博客不应该是一个释放自我,寻求快乐的途径吗?为什么时常的被别人的关注和评价所影响?
   
    认真想想,我还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变得坦然自若气定神闲。因为对我而言,人生的快乐更在于这种变化和起伏之中,我没有失去的,也许恰恰是这种玩的激情。
   
    人生往往有很多束缚和无奈,但是玩博客,还是要为自己而玩吧,为激情,也为快乐。


    后记:这是三年前的一篇文字了。     
    看到玲珑的写给自己,也想起了我三年前写给自己的这篇文字。也许我仍然没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但是,前行的路上,总要回头看看,停下来想想,别丢掉自己那份曾经拥有的纯净快乐,那份本真的初心。

(此文于2014年12月29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的不快乐
文/花落

    早上打开QQ挂线,随意浏览下好友动态,却发现某朋友空间转发了这样一句话:“活得不快乐的原因是:既无法忍受目前的状态,又没能力改变这一切。最起码活着,加油。”

    这句话前半句概括很精当,仔细想想,大凡不快乐的原因,一言以蔽之,还真逃不出现状和能力的矛盾。但是后半句又让人很失望,“起码活着”这要求起点也太低了吧,如果走不出这种不快乐的状态,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加油”二字更无厘头,如果长期走不出这种不快乐的心境,越加油可能与人生意义越背道而驰,难道要加油走向不快乐吗?

    当前网络时代,读书也进入了速食时代,阅读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把一篇长文字读完,于是简短而貌似深刻的文字就备受青睐,不少人为了炒作或其他意图,渴望提高点击率,就专门制造一些类似一句话箴言之类的说说,而这些一两句话的文字,往往似是而非,看起来很深刻,却没有多少指导价值。

    其实,人的心情总是跌宕起伏,快乐和不快乐交替出现才是正常人的生活。但一说到“活得不快乐”,恐怕就是一种长时间的不满足不惬意了,如何走出这种长期“活得不快乐”的困境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既然不快乐是现实和能力矛盾问题,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也无非是接纳现状和提高能力这两个途径,一旦这两个途径不畅通,剩下的可能只有抱怨和愤怒了。

    想起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影片演的是一个被被误判的杀人犯——银行家安迪,花了将近20年时间成功越狱的故事。其中的主人公安迪的顽强坚毅和沉着冷静尤其令人感叹和敬佩。面对冤情,没有歇斯底里的呼天抢地;面对体制,也没有以卵击石的无谓反抗;他在默默的思考,他在静静的行动;他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安迪的自我救赎,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或几段活的不快乐的日子,面对困境,与其抱怨,不如慢慢积累,一定程度上接纳现实,但绝不放弃自我提升和努力。

    叹气,这一刻,我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敲打了半天文字,回头看看,发现这文字不深不透,没说到根本点上,相当于一堆废话。
(此文于2015年1月22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8: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戏。人生
文/花落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会想起暗夜写过那个游戏,名字叫《没有雨的七天》。游戏中的男人尽管事先知道游戏设置前提是只有在没有雨的日子可以存在七天这个事实,但还是努力的每天做好自己的事情,每天帮助一个人。因为做事情,因为感觉被需要,越来越有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同事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直到最后一天,要去完成一项任务,克服种种困难,拿到了最重要的钥匙,燃起了的希望让他内心充满期待,也许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但等他迫不及待的打开箱子,却发现千辛万苦得到的,是绞杀他生命的绞索。

    虽然明知道是游戏,但用心参与的人依然难免很伤感,很灰心。因为希望,因为努力,因为那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结局。

    其实,游戏的结局早就知道的,为什么还愿意去参与?内心总是对这个结局有些怀疑,对游戏的过程充满好奇和期待,没想到游戏的过程却燃起了无限的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游戏者最后的心情在于游戏者最初的心态和过程中的希望。

    如果明白了这个结局,干脆在这七天无所事事,就等待那个结果到来,当游戏结束,还会这样的伤感吗?也许不会,可是这游戏的过程却失去了意义,如果最初就能带着这样的心态,还有谁会选择去玩这样的一个游戏呢?

    可见,游戏与人生一样,到处充满着纠结矛盾和各种各样很无奈的选择。

    我很想知道暗夜是不是真的玩过这个游戏,这样的游戏还敢去再玩一次吗?再玩下去会是怎样的心态?以此类推,你有兴趣玩多少次,看着游戏中那那个自己或与自己游戏相关的人一次次死去?

   但传说中有一个人把人生的类似的游戏玩过50次,这个人的名字叫彭祖。前几天咕嘟的小说恰好写到彭祖的故事。相传彭祖长寿800岁,先后娶了五十个妻子,生了五十四个儿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轻力壮,行动洒脱。

    传说中的彭祖形象实在是很单薄的,以自己不老不死而自豪,却没有他的心理历程和情感探究。他爱过妻子吗,他爱过他的那些子女吗,眼看着相依为命的妻子红颜老去,心爱的孩子们一个个死亡,自己还能活的这样风生水起,充满希望,充满乐趣,这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我想,能活800岁而沉醉于世俗的乐趣,还有有心情讥笑别人“锯碌碡”的人,不是内心太强大,就是性格太冷血。也就是说,彭祖的800年中,有耐心把一个叫做娶妻生子油盐酱醋的游戏先后玩了50次,还乐此不疲。
   国外的影视剧似乎也在启发人们思考这个问题。

   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外星人都教授,在地球生存了400年即将有希望离开地球的的时候,却终于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中难以自拔,他宁愿丢掉那个躯壳,获得灵魂的永生,要陪伴自己心爱的女子。

    美国电影《机器管家》则是讲一个有了灵魂的机器人的故事,由于某个偶然,被一个家庭定制的机器人管家有了人一样的灵魂,躯壳却仍然是机器。他成了富翁,有了别人艳羡的一切,还有一个别人得不到的不老不死的躯壳。经历了主人和主人子女的死亡,活了一百多年,当有一天他爱上了原来主人的重孙女,爱情让他感觉自己不老不死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他最后选择改变自己的肌体,和自己心爱的女子一样经历衰老和死亡。
    这两部电视剧内容是荒诞的,却在荒诞中演绎出一种生命的哲理。也许,这世上,没有人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都是情感和希望的奴隶。

    人生也许和游戏一样,开始不过是好奇,后来充满了希望,而能够燃起生活希望的,莫过于爱与责任。

    换一个角度而言,谁又知道这些所谓的爱与责任不恰恰是绞杀自由的绞索?

    自由,有吗?

    事实是,人们生命中孜孜以求的恰恰是那个被称作“爱”的牢笼。


(此文于2015年1月25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8: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剧《奋斗》——80后事业和爱情的童话(上)
文/花落

    偶然的打开电视,看到《奋斗》这个电视剧的时候,一下子被吸引了;那是一群80后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除了演员都是绝对的帅哥美女特别养眼外,还有一股别样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大学时代,对事业工作的憧憬,对爱情家庭的向往;曾经是那样的狂傲,那样的洒脱,那样的任性妄为,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

    看这个电视剧,更多地想到我刚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奋斗历程也是这样的吗?继续看下去,就发现电视剧《奋斗》的情节更多的理想化内容。

    剧中人物陆涛的经历是每个年轻人的事业梦想,刚一大学毕业自以为才华出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就有那样的一个富豪生身父亲从国外携巨资归来,继父也是职能部门的重要官员,机会瞬间就降落到这个幸运儿的身上了,第一次生意就有两千万的收入,汽车、豪宅、美女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可是,看剧情的时候却让人疑惑了,这一切是来自他自己奋斗呢,还是来自他的父亲奋斗?

    我以为,剧中通过陆涛、向南、华子等一群大学毕业生奋斗过程所表现那种自主和自由不是现实生活的主流面目,想出国学设计就能出国,想开办公司就能开办公司,想跳槽就能跳槽的自主和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属于少数靠父辈余荫生活的年轻人。

    当白领的向南心碎的诉说自己混得越来越惨,第一年月收入10000,第二年月收入8000,第三年月收入6000时,我心里为我的学生痛苦,刚毕业就有做白领的机会,他们尚且不满足,而我的学生毕业却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奔波,他们要求的收入只有1到2000元,有的地方工资甚至不足1000,反差太大了。北京,到底能给年轻人多少挣钱的机会!

    我知道,真正的80后毕业后的奋斗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走出校门才发现,就业形势比他们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工作往往不是他们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而是想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不得不做;他们还会发现,大学书本上学的东西和老师教授的东西已经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的要求,他们所学的自认为尖端的东西已经落后于商品化经济的需求,他们几乎没有一夜成功成名的机会,只能从最基层慢慢做起。走向社会才发现,"千万别拿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有多么经典。

    当剧中这些情感上受到创伤的年轻人集结在心碎乌托邦中,没日没夜地喝酒聊天、争风吃醋时,现实中多数的"80后"毕业后的生活没有电视剧这么浪漫,他们先揣着一摞简历一家家赶招聘会,拿文凭容易找工作却异常艰难,茫茫人海中充分体会到了迷茫和孤独的感觉;然后或在某个制造业车间的流水线上流汗,或在一个小机关打杂,即便生活状态好点留在城里找到不错的工作、有了家庭,可一半以上的收入用来交月供。 

   《奋斗》剧中有一句名言:"我这么年轻我怕谁啊,只要给我机会……"这是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了,自信的80后,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除了年轻还有什么呢?又有几个是只要有机会就能成功的天才?工作之后才知道,大多人都是很平凡的,机会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很少,在仅有的适合自己的机会到来时,抓住机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鸣惊人,而是从基层做起,认真勤奋,扎实肯干,只有这样取得的成功才会踏实,才会心安理得。

    和学生谈起《奋斗》,他们满脸的向往;我很想告诫我的学生,真正的奋斗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奋斗是平凡而实在的,真正的奋斗是艰难而有些枯燥的;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艰难中蕴涵着快乐,奋斗本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人一生都在奋斗,生活的所有乐趣和追求都是通过奋斗的过程体现出来的。

    那天我和年前毕业正在北京打拼的学生聊天,他的工作很辛苦,月收入也将近10000了,但买房子简直根本不敢想,两个人租了两室一厅中的一间,每月还要1000元左右,但他很乐观的说“来北京就为了奋斗,要是贪图安逸享受就待家里了啊”,告别的时候我说“祝愿你们奋斗成功”,但说完我忽然感觉自己很世俗。什么才算成功?两个外地的年轻人闯入北京,没有任何的根基和关系,靠自己的能力能在北京立下足来,有了不低的收入,而且面对困难毫不畏惧乐观自信,难道这还不算是成功吗;他们的奋斗过程比奋斗剧中人物的奋斗过程更真实可信,精神也更值得敬佩。

(此文于2015年3月30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8: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剧《奋斗》——80后事业和爱情的童话(下)
文/花落
     
    看完奋斗,我还想说说《奋斗》中的爱情,《奋斗》中的爱情也充满了童话的意味。

   陆涛身上寄托着一些自大狂们的梦想,上天赐给一个富爸爸,为自己铺路添石大展宏图;还有一个富有美丽还温柔多情的女友米莱为自己倾心奉献,不求回报;对这一切又有那么充分的理由不必感恩也不必在乎,财富和自尊一应俱全,行为狂傲,自以为是。而且身边美女左拥右抱,一个比一个痴情;朋友更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

   陆涛身上还寄托美女们的恋爱理想:一个白马王子,长得帅气又有充满才气,难得的是身边虽然富家美女米莱和灵珊痴情以待,但却情愿为并不富裕又个性独立的夏琳舍弃一切。我却根本搞不明白,陆涛为什么喜欢夏琳。家庭一般又所谓个性独立有几分容貌的女孩恐怕最喜欢做这样的梦了,夏琳正是她们的童话。

    向南和杨晓芸的婚姻是80后中是有代表性的,只想享受爱情的美好,却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当这样的两个心理尚未长大的孩子步入婚姻的殿堂的时候,婚姻就开始充分显示生活琐碎繁杂的一面,离婚的的结局也在所难免。

    那天继续看《奋斗》,向南和杨晓芸离婚了,在我看来这倒很正常;但向南又在网上谈了一个女友,令我惊讶的是,此女又瑶瑶不仅美丽浪漫,而且相当的富有,自己有一套豪华的大房子,还有丰田跑车,而且还对向南一往情深,温柔体贴,又一个童话诞生了,向南身上寄托着被女友甩掉的男人或离婚男人的梦想。本剧给我的感觉,北京好像遍地是金子,年轻人成为富翁几乎唾手可得的事情。

    米莱应该是男孩子的梦中情人了,富有却不蛮横,美丽又不娇气,开朗又不张狂,难得的是她对男友的那份痴情,哪个男孩子不做这样的美梦呢,童话中的富家女偏偏钟情于一个贫家男孩,这男孩该是多么的体面和值得炫耀。

    露露的经历应该是打工女们的童话,只身闯北京,没学历也没什么能力,但就是能抓住男人,经过几个男人的更换后,最终还能嫁一个真心实意爱自己的北京男人,把自己一家全变成北京人。

  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是现实的柴米油盐人情世故,琐碎而繁杂。80后的爱情比前几代人浪漫了许多也洒脱了许多,但生活中真正的爱情仍然不是左拥右抱,朝秦暮楚。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一种古典而长久的情感,但每个人都不想付出很多,这就是只渴望得到,却不愿意付出,或得到的永远比付出的多,剧中人物的爱情和婚姻都反映了80后自我的特点给爱情和婚姻造成的影响。

    这样看来,电视剧《奋斗》说的是关于事业和爱情的童话,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看,包括我在内,明明知道并不现实。毕竟人是需要童话的,现实给人的那种沉重和琐碎繁杂的感觉太多了,在童话中我们毕竟可以轻松很多,梦想会给人一对翅膀的,谁不希望生活更轻松些呢。


(此文于2015年3月30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8: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男孩》,80后童话的破灭
文/花落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摘自《老男孩》主题曲

    记得某一天,有学生给我留言:“老师,最近有一个视频《老男孩》不错,建议您看看。”于是百度搜索,发现是一个仅有40多分钟的DV短片,于是一气看完。

   《老男孩》是筷子兄弟的成名作,该片叙述了一对中学的好朋友在他们中年时,组合成乐队参加“欢乐男生”选秀节目,因为一首歌让他们回到青春,回到过去。青春梦想的绚烂张狂,和当前生活的琐碎无奈成为鲜明的对比;国家城市化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名利禄欲望的无限膨胀,又无时无刻不压榨着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空间,都会令人产生毫无尊严的卑微感。短片看到最后,“老男孩”主题曲最能打动观众们的心,强烈传达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的梦想破灭的悲怆感和青春已逝的苍凉感。

    前几年有一个青春励志片《奋斗》曾风靡一时,帅哥靓女豪车洋房大事业曾经成为80后奋斗的理想。我当时写了一篇文字《奋斗,80后事业和爱情的童话》,认为电视中的内容太不现实,只是80后们幻想中的一个童话。

    当时,《奋斗》的播出刚刚过去两三年,那些曾迷恋《奋斗》的80后们,越来越多的走向社会,在求职和现实的工作中充分理解了生活的艰难和无奈,梦想开始破灭,童话开始唤醒,生活的无情刻刀,已经改变了每个人的模样。这大概就是那么多人对《老男孩》产生共鸣的原因吧。

    8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有其独特的轨迹,网络流传的“80后的无奈”,最能代表这一代人的心声: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80后的成长,正处在国家经济制度的转型期。这一切的迷茫,不仅仅是80后们的无奈,更是我们社会的阵痛。80后们的父母大多是50后,那是一群曾被虚妄的理想支配了青春岁月,等到青春已逝,又被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狂潮所抛弃的一代人。被社会抛弃怕了的父母们,没有人再给孩子灌输所谓的理想;学校教育也完全被功利主义观念所支配。他们好像既没有学会思考,也没有学会更生存的基本技能;他们缺乏理想,也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就这样,80后们带着一个乌托邦般的梦想走向了社会。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又被越来越发达的媒体制造出来,诸如80后市长,80后厅级干部,80后富豪等……洋房别墅,香车美人,极富诱惑力的各种广告和灯红酒绿的娱乐消费又时刻的膨胀着这些年轻人功名利禄的欲望。他们曾大声的对社会呼喊:我来了,这个世界属于我们!

    《奋斗》那部电视剧,充分显示了80后们刚刚走向社会时的无知和狂妄。但如今经历更丰富了的80后们已经明白:除了年轻,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当80年出生的那批人已经跨过30岁,纷纷步入结婚生子的行列,当青春也即将离他们而去,这一切的失落和沮丧,无助和苍凉,在《老男孩》这部片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男孩》风靡网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片子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比如:影片中,主人公肖大宝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冷漠地边开车边收听广播中“国家的声音”GDP与房价、嫦娥探月。一方面是大国崛起的指日可待,一方面是小人物生存的日益艰难。历史在这里应该反思,现代化的标志仅仅是那些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吗?如果没有金钱权利,也没有令人艳羡的香车美女,我们的幸福又应该在哪里?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众多的底层小人物曾经成了城市的边缘群体。“筷子组合”的《老男孩》和“旭日阳刚”组合的《春光里》感动成千上万的观众,风靡网络,也说明小人物的辛酸越来越多的得到一种共鸣,也将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同情和反思。人们越来越渴望,借助网络媒体,传达出我们普通人的声音。

    在我看来,从《奋斗》到《老男孩》显示着80后童话的破灭,曾经无知和狂妄,也将被理性和成熟所替代。 80后们将越来越沉静,越来越善于思考,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所承担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70后也好,80后也罢,这个世界没有童话。大国崛起的梦想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领域的和谐美好。当我们每个人活的有尊严,有底气,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充满自信而强大无敌。


(此文于2015年4月2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8: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影片《钢的琴》:盛世繁华背后的沧桑底色
文/花落


    那天上午,刚刚在博客中看到朋友写到《钢的琴》这部影片,因为电影名字并不起眼,文字内容我没记住多少,但看得出博主很欣赏这部影片。他说:“文艺片适合爱思考生活人生的人,《钢的琴》算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文艺片。”我一直喜欢博主的文字,推测他对影片的欣赏品味也应该不错。

    巧的很,晚上和一个很久没聊的朋友打了个招呼,他说最近少上网多看书,上网多了人就成了“知道分子”,无益身心;但话题一转,说最近看了几部电影,而且强烈推荐我看看影片《钢的琴》,说是近年难得的好片子,有贾樟柯电影的深度,但比贾樟柯的电影多了些可观性。

    《钢的琴》内容说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陈桂林的妻子移情别恋,爱上了卖假药的大款,提出离婚并且要带走女儿小元。在这种情况下,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陈桂林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了一架“钢”的琴。

   《钢的琴》是个只有一小时零四十五分钟的片子,没有什么大制作大场面,灰暗的基调,破旧的场景,一群卑微的小人物,却令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底层人物的幽默和调侃,狡黠甚至无赖;有时市侩气十足,有时又侠义气深重。我记忆最深的是他们合作制造钢琴的场面,那一群被生活彻底抛弃,也几乎已经自暴自弃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也为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他们表现出的那种专注痴迷和陶醉神情,令人感动也让人心酸。他们曾经是这个国家的支柱,被誉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过对青春理想的追求,可是,他们就这样被抛弃了,就像甩掉一个破鞋子一样的被社会抛弃了。

    工人,曾经是个多么令人自豪的职业。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业被誉为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但上世纪90年代,似乎在一夜间,工人令人骄傲的头衔一下子变成了下岗和失业,没有了基本的生活来源。

    90年代之后,国家却因为甩掉了工人这个大包袱马不停蹄的飞速发展, GDP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奥运会、世博会处处显示着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小城市为了将自己变成大城市到处拆迁建设,日新月异;电影制作也成了大场面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比拼;这一切面子工程,无不显示,中国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盛世繁华时代。

    那些被时代甩掉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农民已经被迫离乡背井成了城市的廉价劳动力;而那些下岗的工人,他们似乎早就被这个时代忘却了。大学生们都想考公务员,小学生都想当五道杠;这个社会,金钱权力成了成功的标准,功利完全代替了理想;而工人,也就成了一个过气的词语,成了“成功”对立面的贬义词。

    忘却并不等于不存在,他们还在这个繁华盛世的背后真真切切的生存着,他们的卑微,他们的顽强,他们的幽默,他们的辛酸,都从《钢的琴》这部影片中透射出来,令人感叹并忧伤。

    这部片子,让我们从帅哥靓妹、酸男辣女的俗套电视剧中逃脱一会,让我们从娱乐至死的恶搞晚会中清醒一下,让我们从大导演们的大制作大投资影片中找到一点艺术的感觉。提醒人们思考,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国家经济强盛就必须以牺牲那么多人的尊严为代价吗?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工人,那些农民,那些小商小贩,那些无业游民,那人数众多的底层民众,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盛世繁华背后的沧桑底色。

   电影,应该奉献给我们一点真正的艺术,给我们一点真实的情感,就如影片《钢的琴》。


(此文于2015年4月8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喂过哪只狼
文/花落

     今天读到来自妙有博客的小故事,题目是“两只狼”:

    一天晚上,一位年迈的切罗基人向他的孙子们说岀了一个人生真谛。

    他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发生在两只狼之间。一只是恶狼,它代表愤怒、嫉恨、悲伤、后悔、贪婪、自大、自怜、内疚、怨恨、自卑、谎言、狂妄、傲慢,还有自负;另一只狼是善良的,它则代表欢乐、平静、爱、希望、安宁、谦逊、关怀、仁慈、共情、慷慨、真实、同情,还有忠诚。”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孩子问爷爷:“最后,哪只狼羸了呢?”

     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切罗基人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花落感悟:
      
    朋友博客中的小故事,意蕴深长。这两只狼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立着的两种情绪,一个令人沉沦,一个令人向上。我们每天早上一睁眼,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两种情绪的抗争。每天晚上睡觉时,也是要选择自己抱着哪种情绪入眠。可以这样说,我们其实每天要和自己战斗。


    这个故事中,还有一点令人深思,从道理上讲,就连孩子也知道自己应该喂养那只好狼,饿死那只恶狼的,可是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时候选择了喂养那只恶狼?明知道,这只恶狼伤人又害己。
      
    是不是有人天性中就蓄养了太多恶狼爱吃的食物?
      
    就如金庸小说中的杨康和乔峰,他们是经历了同样文化割裂感的两个人,内心分裂的矛盾和痛苦,都曾深深噬啮着他们的内心,但两人的走向却大相径庭,杨康选择了在继续作恶寻找平衡,始终没找到自己的归属;而乔峰却最终在矛盾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属,完成了自己的一个蜕变和提升。
   
    探究下去,发现是一个很深很深的心理学问题。

    注:不成文的文字,本来是放在自己积累材料的帖子中的,随意写了几句,忽然想拿来散文版和大家分享,有朋友喜欢一起探讨吗?


(此文于2015年4月9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9 07:51 , Processed in 0.06125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