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22-11-9 22:24 编辑
十三、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这首诗,熟悉它的人很多。但要说起真正理解这首诗的人,恐怕并不多。好多人一般都是从双方礼物的轻重着眼,将其理解成:尽管别人给自己的礼物很轻,但自己也要珍视对方的情意,用更贵重的礼物去回报,跟对方长长久久地好下去。这其实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
首先,为何要把别人送的礼物称之为木瓜?木桃?木李?木瓜真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木瓜吗?为啥要把对方的礼物说得这么轻淡,好像不值一提?这符合礼貌吗?为何要对对方所送的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贵重的琼琚?琼瑶?琼玖?把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说的如此重,是不是有吹牛之嫌呢?为啥诗里还要反复说明,匪报也?
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了解一下这首诗的来历。这首诗,是当时卫国人为了表达对齐桓公大恩大德的由衷感激之情而写的。
卫国人为啥要感激齐桓公?这就要从当时卫国遭受的一场巨大的劫难说起。前面提到过,在得知痛失俩儿子以后,卫宣公一病不起,不日身亡。于是,宣姜跟宣公所生的儿子朔,就成了卫国的新君,这就是卫惠公。公子伋一派的人,对宣姜母子的恶行强烈不满,就发动了政变。卫惠公仓惶逃到娘舅家齐国避难,从此不敢再回卫国。因为公子伋和寿都没子女,国不可一日无君,没奈何,只好拥立惠公的儿子、也就是宣姜的孙子继位。这就是卫懿公。卫懿公是卫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无能的君主,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养鹤。上有好之,下必兴焉。于是,卫国各地大养其鹤,进贡给懿公玩。懿公爱鹤,那是真爱。他把各地献上来的鹤,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个都封了官,还给它们建立官邸,并按时发给俸禄。这样一来,就激怒了国人。当时活跃在太行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北狄,也就是后来的匈奴、突厥,见有机可乘,就出动二万人马,杀进卫国都城,将其府库里的粮食珍宝劫掠一空,房屋建筑毁之一炬,卫国都城的人几乎被全部杀光,幸存的只有寥寥数百人,卫懿公也被乱刀砍成肉泥。宋国当时的国君夫人,是宣姜改嫁公子顽后生的大女儿。在她的敦促下,宋桓公出兵救卫,并拥立宣姜跟顽所生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卫戴公。但卫戴公身体有病,继位后没多久就去世。由于卫国遭遇大难的时候,齐国没能帮忙。所以,这个时候为了挽回脸面,就开始大显身手。齐桓公先是帮助宣姜跟顽所生的另一个儿子、自己的外甥回国继位,这就是卫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卫文公。由于当时的卫国几乎被彻底灭掉,卫文公当时只能流落民间,缺衣少食,境况很是凄凉。齐桓公当时是春秋霸主,所以,传檄宋、曹等国,自带铁锨镐头啥的,一起在楚丘(如今的河南滑县一带)帮卫国修了一座新都城。卫国这才得以安定下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封卫”。木瓜这首诗,就是卫国人感念齐桓公的大恩大德而写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巨大的恩德,为何要说是投我以木瓜?那岂不是把齐桓公的付出说得太轻了?其实,卫国人的本义是说,存续卫国宗庙,帮助重建家园,对于强大的齐国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卫国来说,却是天大的恩情。那么,为何把齐桓公的恩情比喻为木瓜?这里的木瓜也好,木桃也好,木李也好,其实都并不是真的在说这几种水果。木,在这里是树的意思。因为齐桓公并非只是给他们简单地送了点物品,而是帮他们立了国君,重建了都城和宗庙,搞了很多基础设施,帮他们奠定了百年基业。这就相当于给卫国种了一棵棵瓜树、桃树、李树,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为何卫国人表态要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琼琚、琼瑶、琼玖,都是美玉。这其实是俩意思,一是说齐桓公的美德就像美玉一样,温润而又坚实。二是在表达他们对齐国的祝福和心愿。琚,瑶,玖,谐音分别是居(安居),遥(长远),久(长久),这是在祝愿齐国能够永久安定,长治久安。也是祝愿两国的关系能够长长远远友好下去,世代相传。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里反复强调这个,这是在说,对于齐桓公的大恩大德,卫国不敢言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的恩德牢记在心,永远做齐国的友好盟邦。
昨天,网上闲逛,无意中刷到一条视频,说的是冯巩跟石富宽之间的旧事儿。当时,冯巩在天津的一家工厂当工人。铁路文工团相中了冯巩的才能,但工厂里不肯放人。为了说服工厂放人,侯耀文、石富宽他们俩专程去了天津这家工厂,连续给人家说了三场相声。最后,厂领导很感动,就答应放人。于是,冯巩得以去了铁路文工团,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看到这个视频,不由地就联想到了木瓜这首诗。对于侯耀文、石富宽来说,他们俩当时的举动,不就是相当于投出木瓜吗?但对冯巩来说,这却是难以回报的天大情分。也是难以言报的,即使当时砸锅卖铁,恐怕也不足以回报这个情分。大恩不言谢。只能永远牢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