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004
- 注册时间
- 2023-1-12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23-7-9 21: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花春雨 于 2023-7-9 21:35 编辑
这么好的诗歌,图文并茂、诗意深刻,怎么能悄悄藏在帖子里面呢?我且试解如下,请家人们、坛友们指正:
红尘渡客,诗意如题:红尘多少事,如何渡航之。这是一首关于自我救赎、拯救挣脱的诗歌。
全诗四段,前两段叙说烦恼忧伤,为一篇章;后两段转义拯救救赎,续为一篇章。
首段,“折一枝青莲插在空缺的器皿中”,青莲即莲花,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意象,寓意纯洁与坚贞,出淤泥而不染。青莲亦为佛教用语,董小宛号青莲女史,李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取自李白故乡名,在此不论)。《涅槃经》二十四曰:“如水生花中青莲华为最”,《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莲华中,青莲为第一。”常取以譬佛之眼,故《法华妙音品》曰:“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维摩经佛国品》曰:“目净修广如青莲”。青莲,是全诗的诗眼、意象的凝聚、诗意的经纬。
“用以装饰残缺的一角/半室的花影”,满室迷茫,半室花影,残缺一角,而用以装饰的是青莲。这青莲,是迷茫中的光,是苍白中的色,是自我的昭示与精神的挣脱。然而,“终究与黯淡的烛光/携手摇曳着一刻的苍凉”,可是一角的青莲,那么的孤立无援,与黯淡的烛光,两两相对,忧伤在摇曳,烦恼在弥漫,凄凉在笼聚。
第二段,“眼眸深处的失落/与那蘸满青墨的毛笔重叠/狂乱地泼洒/让那错综复杂的支线凝聚/结出一个个凸凹的交点/像极腐朽的毒疮/蚀骨 疼痛”,如上所说,青莲喻洁喻目,佛经有《妙法莲华经》,其中莲花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又:文殊持青莲华与剑。因此,青莲往往借指佛教、佛经。联系第四段“拨动转经筒,唱经吟诵”。本段是叙说作者在抄写或者临摹某一佛经。眼眸深处的失落,那是目光的凝重与滴落,仿佛滴落在蘸满青墨的毛笔,与笔墨重叠交汇。作者用墨,更是用心,在“狂乱地泼洒”。那些毛笔字,那些字的横横竖竖——支线凝聚,那些落笔轻重、枯笔飞白——凸凹的交点,此刻已然不是书法,分明是心绪的流淌、停滞与集聚,目光的滴落与青墨的交融体,“像极腐朽的毒疮/蚀骨 疼痛”。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闻一多的《死水》,“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笔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段,从本段开始,诗歌转义叙述,转入拯救与救赎的话语。“冷眼回首,嗤笑红尘/世间情愁的悲喜离恨/终究执念太重”,红尘、世间与出世间对应。佛教认为,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槃为“出世间”。红尘中所有的悲喜离恨、忧愁烦恼,都是虚妄罢了,“终究执念太重”而已。如何从中走出?如何自我救赎?须知“人生本是一场戏/入戏太深/只因/我只是一名红尘渡客”。
第四段,“拨动转经筒/唱经吟诵,邀月同眠/让蚀骨的疼痛在眉眼深处/一寸寸,一丝丝/剥落,焚化/如烟”。转经筒,藏俗把印就的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卷成筒状贯轴摇转以代口诵经咒之物。唱经吟诵,邀月同眠,烦恼抛却,心静如水,而蚀骨的疼痛,也渐渐地烟消云散。在涅槃中自我性灵得到救赎,精神家园得以重建。全诗首尾呼应,起于蚀骨之疼,终于疼痛如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作者从青莲到疼痛再到佛经这样的叙事架构,切勿简单读解为宣扬佛教,而是一种写作技法,是对焦虑与平静冲突的阐释消解(可以参阅:J.G.阿拉普拉的著作《作为焦虑和平静的宗教——论精神的比较现象学》,华夏出版社2000.10版)。同样的,艾略特《荒原》中的救赎主题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面对一片荒原,艾略特在见证苦难的同时,希望能够找到一付灵丹妙药,来医治精神上的创伤。正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中,艾略特找到了佛教(参见:张剑.艾略特与印度:《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外国文学》2010(1),p39-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