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花落

[散文随感] 随感:城市,乡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家里吃水用水都是用这样的压水井抽地下水。那时的农村治安很差,偷牛偷东西的令人人惊恐不安,所以很多家庭养狗是为了防贼。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地下水已经不能饮用了,一则是污染,一则是地下水位下降。而乡村的治安已经好了很多,那时候家里一头牛就令人战战兢兢怕被偷走,现在家里都放小轿车了。
农村养狗也不再是看家护院的本地土狗,不少家庭养一些名贵的小狗,当宠物来养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6-2-28 11:26 编辑



村里的小女孩儿,是我堂嫂的女儿,来我家串门玩。我拿着数码相机说给她拍照,她有几分腼腆局促的站在我家的老枣树下,背景是我老家当时破旧的偏房和大门。当时女孩的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了,女孩儿曾经一度成为留守儿童,很久见不到爸妈,只能跟着外村的姥姥生活。

现在的女孩已经是县城中学的初中生,初二了,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半大姑娘,短靴短裙漂亮的衣服,打理整齐的短发,衣着服饰,看起来和城里的女孩子已经没有了差别。依然有些沉静腼腆,但很爱学习,成绩也很好,知道我回去,拿着书本来向我求教寒假作业。而图片中我家破旧的偏房和大门,也早已经拆掉翻修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0: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6-2-28 17:39 编辑



原图为:城里的孩子回来过年了。图片中的城里孩子不喜欢回农村过年,每次回来要讲条件,这一年回老家过年的条件就是必须穿着轮滑回来。

城里孩子过年开回老家的轿车还显高档,村里人一看到停在大街的轿车,就判断谁家城里的孩子回老家了。

现在这个男孩已经是上海同济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了,城里长大的他,虽然小时候总被父母带着来农村过年,但现在依然不喜欢来农村,他对农村和农村人都是一种别样的生疏和隔膜。他和我们这些上大学才离开农村的孩子,对农村的感情截然不同。

而轿车,已经不再新鲜,农村很多年轻人一结婚就买上轿车,乡村公路已经村村畅通,而走亲访友的轿车有时一家门前会停几辆。


图片中的砖瓦房是我老家90年代修的堂屋正房,现在在村里已经显得很落伍,矮小又局促。但我忽然又开始喜欢这样的房子和长满花草树木的院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1: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论:再次以偏概全一下,拿我村为例,近十年,感觉城乡的经济差距在缩小,城里人已经慢慢失去了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至于网上炒作的城乡观念的差别,也许更多的是人的品性问题,动辄被媒体上纲上线,炒作成一种对立群体的矛盾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1: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的主贴中的观点,还算是几年前的感叹,农村曾一度被无情的剥夺,被榨取。

按现在的发展趋势,也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相比城市,农村将成为令人向往的安家乐业之处。大片的良田,机械化的农作,别墅般的洋房,方便快捷的通讯网络……
发表于 2016-2-28 14: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而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在收入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特别是在有着资源优势的地区和乡村,由于收入的大幅提高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改善,比城市普通家庭要明显,与城市下岗工人家庭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民,他们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先受益者(估且不论“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但是,这样的受益群体占全中国农民的比例不大,况且,除了收入方面的差距之外,还有教育、医疗、消费、就业、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缩小。

点评

看到水流年的回复很开心,我在后面的回复中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欢迎水流年多多来指点  发表于 2016-2-28 16:06
发表于 2016-2-28 14: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  城乡之间最大的鸿沟乃是文化、教育等非物质因素长期熏陶浸染带来的差异。。。这种差异 又绝对不可能用物质和金钱来拉近
没有钱  一定穷  但有了钱  也未必就能弥补这道鸿沟
当然了  我这话  不代表百分百的普遍性。

点评

文化软实力,往往不是金钱短期可以改变的,赞同,下面的回复我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发表于 2016-2-28 16:0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6: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水流年和东风的回复,你们的回复和启发太及时了,这也是我正想继续说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我的思绪是零散的,片段的,要真正写成文字,恐怕不是一个小工程。

于是,只能这样在回帖中支离破碎的谈谈一些小感想,也就难免偏颇和局促。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6: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6-2-28 16:55 编辑

      时代的列车隆隆的快速前行,极速转弯,有的人乘上了时代的列车,快速前行,成了改革时代的受益者幸运儿;还有一些人则被列车甩出车厢,甚至被碾在了车轮底下。

     历史就是这样,像一个大赌场,一些人的幸运必然建立在另外一些人的悲哀之上,押宝的数额越大,两极分化的速度越严重。

     乡村是这样,整个改革中的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呢?

     而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不仅仅为那些幸运者欢呼喝彩,还需要更多的去关注抚慰那痛苦呻吟着的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7: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6-2-28 17:44 编辑

      在学校,在网络,总感觉自己如飘在半空中,学校中欢歌笑语的热情,网络上爱情友情的牵绊,就如同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中所写,窗外的一切,一切,似乎都与你无关,你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不能体会到辛酸,痛苦……

      感觉自己被一切幻想和认知装进了一个玻璃盒子,明明身在时代之中,却没有办法真正及时的体验这个时代的冷暖寒暑。

      唯有一年一次或两次的回乡,才感觉自己真正踩在实实在在的土地上,也似乎走出了那个幻觉中的玻璃盒子,真切的感受着那些和我血脉相连的亲戚和乡亲们,他们的生活中的欣喜和苦痛。

      于整个时代而言,他们是微不足道的,但一个村子的演变却的的确确折射着时代的影子,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也承载了变革中的阵痛和文化撕裂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9 02:40 , Processed in 0.05897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