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春分

[快乐灌水] 水贴~~谢绝回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14: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野千鹤子:“恐弱”在我的理解中是“慕强”的翻版,当一切都在鼓励我们成为胜利者,成为赢家时,所有的软弱,包括女性的软弱、男性的软弱,所有的蔑视以及践踏失败者的逻辑都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戴锦华:首先,要接受自己,很多问题不是自己的错 ,而是很多人共同面临的困境。其次,不要加盟对手,去进一步伤害自己。很多父权逻辑如果不是高度内化的话,它其实伤不到你。
上野千鹤子:关于衰老的感受,我觉得衰老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和过去相比,我更能轻松坦然地接纳自己了。需要依赖别人时也不会那么犹豫,可以直接说出来。
戴锦华:对,很多纠缠我一生的困惑逐渐消失了。我希望到我真的老到无法自我掌控时,我还有选择安乐死的勇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楼主| 发表于 2023-3-9 15: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个短视频,普及各项事务流程,怎么买火车,飞机票,怎么坐火车,坐飞机,怎么在麦当劳,肯德基点餐,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还有很多人还没经历过,这个视频主真做了件好事,而且很体贴的让没经历过的消除畏惧心理,别怕露怯,谁都有第一次。想起刚有淘宝那会儿,第一次网购,折腾了两个小时还是没付款成功,后来还是客服受不了了,打电话过来指导……

问我得失有几多
愿我一生去到终结
无论历尽几许风波
我仍然能够讲一声 我系我
 楼主| 发表于 2023-3-10 16: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票~~
又入梦,站门槛瞧了瞧,时间不短,应该挺好的。
也不下雨,也不下雪,天气阴沉沉,世界灰扑扑,不过是周五,一切皆可原谅。新开了家铜锣烧,用料扎实,外咸内甜,味道还行。小时动画片里常看到,奇怪那时也没被诱惑到,按理小时候吃不到什么好吃的,应该对食物很感兴趣,奇怪没印象馋过什么,大概玩心太大,吃饱就好,不知道奢求。
拉伸活动超过十五天了应该,虽然运动前还要做心理建设,还有几分不情愿,但想想有效果,总算还是坚持了下来,但愿能保持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15: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天空瓦蓝,气温却很低,小风嗖嗖。冻人不冻水,冰面开化了,估计不久就会四分五裂,汇成滔滔江水。
云赏花,看到白玉兰,小小一朵,亭亭玉立,记得在青岛见过,拳头大小,可能不是一个品种。“净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
周末加班,买蛋糕犒劳自己,晚上却入睡困难,想起来那蛋糕底湿漉漉的,恍然那提拉米苏按正规方子做的,加了咖啡、酒,挺好吃,值当了,铜锣烧包装袋上写“吃到好吃的,就微笑吧”。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寺庙对联
“黄酒白酒不论,公鸡母鸡要肥”---土地庙对联

点评

倘若无心,请春分忽略我的打扰,你安静的盖楼,我安静的路过,悄悄喜欢  发表于 2023-3-12 16:38
冒昧来打扰,虽然题目叫水贴,这楼一点都不水啊,如果有兴趣,欢迎春分去散文版盖个阳春三月的楼  发表于 2023-3-12 16:37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5: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追的美剧季终了,男主决定与全世界为敌的那场枪战,配乐好象是大提琴,低沉悲怆。
找到了“犴达罕”看,使鹿鄂温克记录片,犴达罕是指体形最大的那种鹿-驼鹿,鄂温克日常与驯鹿相伴,鄂温克有语言,没有文字。片中的维佳是画家、也是诗人,上过中央民族大学,因为酗酒退学,没能毕业。维佳姐姐柳芭是鄂温克第一位成功毕业的大学生,出色的画家,因为醉酒,倒在一个浅溪中离世。维佳的姥姥是鄂温克最后一位萨满。维佳说猎民失去了森林,失去了猎枪,无所适从,所以才醉生梦死,但实际上酗酒一直是他们的一个问题,维佳的祖辈,额尔古纳河右岸原型人物的丈夫就酗酒,所以她才不得不管理部落事务。在森林严酷的生活环境中,酒太有用处了,即能御寒,又能提神,久而久之喝酒没控制太正常了,失去森林和猎枪加重了这一现象,忿闷中越发不顾性命的喝。“在你没有能力和自然、和社会抗争的时候,酒就成了唯一有力量的东西。”右岸原型玛丽亚索去年百岁高龄仙逝了,使鹿鄂伦春的撮罗子倒塌了,维佳预见到了这一切,但他无力改变,他能把握的只能是他自己的命运,他娶妻生子,离开故乡,画笔里都是乡愁。他的后辈多数已经听不懂,也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其实在维佳年轻时,老一辈已经悲叹这些年轻人说的鄂伦春语他都听不懂。记录片中当他讲到当年交枪时的情形,他低头,双手上举,念叨着:永别了,猎枪。真让人想哭。历史的进程里有那么多残酷。鄂伦春人应该感谢迟子建吧,书写出了一部他们民族的史诗,能长久的流传于世。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面临消亡。”-维佳
“桦皮船飘向了博物馆”   “篝火点亮了旅游景点“-维佳
“我也是森林的孩子,于是心中就有了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森林母亲的河。”-维佳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1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斯卡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据说是奥斯卡遗珠,看了之后跟多重宇宙一样,觉得一般般。剧中的景色和氛围搭配的很好,空旷、荒凉、阴沉,很致郁系,但剧情就觉得莫名其妙,科尔姆认为帕德里克无聊透顶,聊不来,既然聊不来,平时应该就很敷衍的呀,那怎么帕德里克和岛上的人都觉得他们是好友,这样看来科尔姆剪掉手指的行为就不那么疯巅了,纯为他自己的行为赎罪,换取心安。明明他们可以有各自的好友,各自跟别人聊聊音乐,聊聊驴子,这跟一句顶一万句有点象,他觉得跟他说不来,但他觉得很跟他说的来。剧情的设定不太合常理。剧中人物干嘛的也没弄明白,帕德里克好象是养牛的,可是每天西装履的,女主也穿的相当光鲜,可能人家农村的生活水准比我们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柳霞说太阳是妈妈,因为太阳给我温暖,这姐妹三人都有艺术天赋呀,还是纯是酒给了她飘忽的灵感。
雪花飘飘,零落为泥,春雪滋养大地。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6: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忘了谁送的风铃,挂到了摇摇晃晃的衣架上,挂取外套的时候,有时会带动它清脆的响一响,不由跟着开心一下下。
看了部鸡汤动画片,画面看着亲切,空旷辽远的雪中平原。
“我们最自由的事,就是决定如何对事物做出反应”
“眼泪是你的力量,不是弱点”
“你说过最勇敢的话是什么,“救命”,求救不是放弃,而是拒绝放弃”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16: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摘
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蛮夷带来的满足感也比天朝所不知道的新知更重要。所以,郑和的七次远航,仍然没有使得世界连成有机体,全球仍然东是东,西是西,更何况还有遥远的非洲、美洲和澳洲,并没有融入互通有无、彼此依存的全球。武力征服、殖民化与基督教化,加上这种可以叫“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使得欧洲在大航海之后迅速崛起。任何全球史家都承认,在欧洲崛起的历史中,并不都是温良恭俭让的文明行为,也是手持枪与剑,充满血与火的掠夺过程。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要看到在全球争霸过程中,欧洲的各个新老帝国,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后是英荷法德的崛起,也有在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方面的竞赛中胜出的一面。
前面各讲中,我们也都看到,从英国大宪章之后出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到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宗教革命后出现的政教分离以及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刺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出现的主权国家和国际准则,法国革命促成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念,这些历史,逐渐型塑了雅克·巴赞(Jacques Barzun)在《从黎明到衰落》中说的欧洲文化,它既是“东拼西凑和互相冲突”的杂拌儿,又是完整的“一套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制度”。
几个世纪来,欧洲人把原本只是欧洲通行的这一套推向全世界,在坚船利炮的支持下,成为全球不得不遵循的规则。加上工业革命之后的经济大发展,给这种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这种叫作“ 现代”的新文明,支撑着新帝国咄咄逼人,对全球每个地方都虎视眈眈。
这个叫作“现代”的东西,使得那些政教合一而转身困难的西亚南亚中亚老帝国,或停滞在历史传统中故步自封的东亚老帝国很难应付,也使得本来国家体系就不够成熟的美洲、非洲、东南亚,更无法抵抗,这就影响甚至决定了帝国争霸中胜负天平的倾斜。
如果不是在大航海之后,全球越来越紧密的时代,这种文明差异也许问题不大,但在全球越来越一体化的时代,这就成了制度、技术与文明的全面竞赛。
尽管我们不必把它统统算在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的账上,但也不要完全否认不同文明会发生冲突;我们并不简单地认定某种制度就比某种制度优越,但是不同制度确实会导致不同结果;我们也相信不同的知识和技术传统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向,可是在越来越拥挤的世界抢先一步就是胜者。原本,欧洲的制度、技术和文明也只是地方的,但这个时候通过较量,它雄心勃勃地要成为全球普世文明。
现在有个流行的概念,叫做“现代性”。
什么是现代性?就是大航海之后欧洲形成的价值、文明和制度,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包括自由贸易和全球市场,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政教分离、法治原则和选举制政府,和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些来自近代欧洲的东西渐渐“迫使世界成为一个同质的统一体”,并且迫使现代世界逐渐和传统世界发生断裂。也许,这种“现代性”伤害了不同文化,也导致了弱肉强食,加剧了不平等,有很多弊病,但麻烦的是历史无法退回去再来一遍,我们只能从结果去反思原因。
如果我们讨论大航海以来的全球史,就不得不思考,究竟莫卧儿、奥斯曼、萨法维、大清,以及美洲、非洲、东南亚,为什么在近世的竞赛中渐渐败下阵来?为什么不得不接受这种原本只是欧洲规则的“现代性”。这里的原因,是值得再三深思的。
回看大航海之后几个世纪的历史,尽管欧洲文明席卷世界,给全球带来了所谓“现代”。但这种看上去强大的欧洲文明,还是没能彻底改造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特殊文化,许多国家在现代冲击下,表现出相当惊人的传统韧性;看上去充满优越性的欧洲式民主制度,还是没能彻底改造其他的制度;所谓普世的价值观念,还是没能扭转各自的价值偏向。
从各国传统里顽强生发出来的制度选择和观念偏向,不同区域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加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屈辱历史带来的反感,还有过去被掠夺被压迫被侮辱的悲情,就像日本学者丸山真男所说的“执拗低音”一样,始终在顽强地修饰、改造甚至抵抗着这个叫做“现代”的主旋律。
尽管现在全世界都承认来自欧洲和美洲的哥白尼(1473-1543)、伽利略(1564-1642)、牛顿(1643-1727)学说,接受他们发明的蒸汽机、机器船、火车、飞机,享用他们那里来的电灯、电报、电话,尽管人们也都明白现代、富强或者发达的意义。但是,在国家制度、思想文化和生活传统上,仍然不是“一二一,齐步走”。欧洲尤其是西欧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现代道路,像俄罗斯先是追随西欧国家进入现代快车道,后来却一转身经由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瓦解后进行现代世俗化改革,曾引入了现代的一些理念与制度,结果还是走上了一条曲折特殊的道路;日本呢?则从明治时代的“尊王攘夷”、“撤藩置县”和“神佛分离”,走上了集中帝国权力搞现代化,甚至迈向现代军国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则在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道路上,经由自改革、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方面从专制皇权国家走向共和,一方面却又因为各种原因始终徘徊在如何走向现代的犹豫之中。特别是,二十世纪经历的两次大战,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各地区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对于大航海之后欧洲文明引导的现代性,就有了很多争议,对于日渐全球紧密联系的趋向,也有了很多质疑。
“现代性自西方普照全球,迫使世界成为一个同质的统一体”。这是两个西方学者斯蒂芬·贝斯特(Steven Best)和道格拉斯·科尔奈(Douglas Kellner)1991年在《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里说的。
所以有人就追问,历史真的必须走上欧洲引导的这条路吗?从传统到现代是不是一定要经历这种欧洲式的变革?现代性只有一个吗?因此,这几十年有人提出“多元现代性”的说法,简单地说,就是要承认各有各的现代道路。这当然很有道理,给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找到自身发展走不同道路的理由。可是话说回来,无论如何多元,现代毕竟是现代,没有标志“现代”的那些政治、经济和文化要素,你怎么多元,也不是“现代”。同时,也有人追问:“现代”是必须的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承认所谓“理性”,追求所谓“进步”,必须进入所谓“现代”,从而牺牲各自的文化与传统?近几十年来,一些很聪明的人看到现代的种种问题,他们站在现代反思现代,甚至站在后现代批评现代,提出要“超越现代性”,或者进行“现代性批判”。这当然很了不起。
可是,从现实看,全世界真的都过度现代了吗?如果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充分现代,就寅吃卯粮提前预支,去蔑视现代,这能行吗?从历史看,破易立难,批判现代性并不难,你可以对它反思并且修正,但拿出一个另起炉灶,而且行之有效的替代性方案,又谈何容易?
也许,正如哈贝马斯说的,现代性虽然有它的弊病,但它还是一个“未完成事业”
十四、十五世纪大航海之后的几个世纪,全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我们不谈制度,不讲政治,不说文化,就说看得见的。在这几个世纪中,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多少年?对抗灾害和疾病的能力比传统时代强了多少?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像食物、住房、交通,比过去好了多少倍?人类对世界的知识,也爆炸性地增长了多少?在这个叫做“现代”的历史阶段,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也可以下深海探险,我们置身于这种历史形成的“现代”,安享现代的福利,难道我们都被近代欧洲带上了一条错误道路吗?
我没有结论,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要思考。

囫囵吞枣,终于听完了,信息量太大,难已消化一二。越有学问的学者反倒越慎重,不轻易下结论,站的越高,看的越广,越认识到人的局限性,坐井观天的反倒容易自满。
同事说是不是要打起来了,我觉得一时半会儿是打不起来,人类让人那么津津有味又这么让人索然无味。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5: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古的精神刺激了中国历史学的蓬勃发展,也创造了我们今天还能够读这些千年古书的基本的条件,就是因为尊古,认为古老的东西接近真理,古老的东西包藏着真理。中国人才会不惮其烦地一直不断地努力,保留老的东西。宁可花几倍的时间跟精力去学习,从任何标准上面来看,都不那么方便、不那么好学的这套文字符号。
还有,这套文字符号跟语言分离,它有着多么复杂的文字、文法,我们学文言文麻烦的地方,就在于你要学另外一套文法,它跟白话文,我们一般说话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尊古,所以把这些古老的,尤其是藉由那么复杂、那么困难的文字所记录下的内容,保留下来。不过尊古换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让中国文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其中的一个代价就是养成大家依附古人说话的习惯。中国传统的书籍当中,占最大部分的就是属于“传注”的形式和内容,这就一层一层解释古代文献,也就一层一层依附古人说话的结构。
什么叫做“传注”呢?在中国传统上面,就分成这样不同的层次,经、传、注、疏,是它的最基本的结构。传的用途是解释经,注的用途是解决经和传,疏则用来解释经、传跟注。你看这样一层一层堆在一起,一层一层堆架着,而且里面有着明确的权势、权力安排,底下一层的解释,不能去质疑,不能改动上一层的。
由尊古而崇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知识权威系统,明白地把后来产生的知识,至于先前古老的知识底下,不允许后来的跟前面的能够平起平坐。所以后来的人再聪明、再有学问,都只能够将力气放在注、疏或者是集解上。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读古书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庆幸有这些传、有注、有疏,我们可以依赖传、注、疏来理解这些古书的内容可能在说什么。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警惕警觉,所有的这些传注疏,一方面他们耗费了中国古人多少的精神跟精力,因而扼杀了本来可能存在的创作的活力。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们要小心,这种传、注、疏的这样的结构,一旦它规定了这个古文、古书上面,应该说的是什么样的意思,往往后世的人就只能够一一地遵循,不能有独立的判断,从历史的原本上面去予以认知跟理解。这样的一套知识层级系统,对于后世有想法、有看法的人,产生了多大的限制。“吾生也晚”,那是真正的感慨。感慨什么?我没有生在经书产生的时代,所以我不能参与写经书,我甚至没有生在传的时代,我也没有办法写传,于是我只能做注,我只能做疏、我只能做集解。但就算我有学问可以做疏、做集解,又被规定了,我写的疏跟集解,不能破经,也不能破传,也就是不能违背经跟传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是前人,古人没有说过、没表达过的,我就都不能说、不能表达了,因为没有人觉得这是重要的。
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中国一路就会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诱惑,这个诱惑是,这些知识人会想,除非我把我要说的、我要表达的话想办法塞进到古人的口中,让古人来替我说。
于是尊古、崇古的另外一面,就是伪古,也就是去伪造古人的说话,伪造古人的内容带来了强烈的动机。不只是自己想的话要想办法塞进到古人的口中,就算我要跟别人辩论今天我们读中国传统的经典,我们必须要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过去100多年,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知识上产生了相应的效果,就是我们革除掉了尊古、崇古的价值,逆转成为追新、崇新。所以我们能够摆脱尊古、崇古所产生的偏见,于是我们今天有一个优势,我们能够对于众多的典籍来进行总体检、总整理。传统上说,这些文献产生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不能能够照单全收。传统上视为西周的文献,我们要提高警觉去察看,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说这本书是西周的文献?
尽管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但当年,顾颉刚他在“古史辩”那样的一个巨大的疑古的潮流当中,他所提出来的一个观念架构还是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那个架构叫做“古史层累构成说”。我们要晓得顾颉刚他所处的五四时期,五四之后,那是一个大破坏、大逆转的时代。从传统极端崇古,一下子变为极端地疑古,甚至怀疑中国在西周之前的历史通通都不可信的。西周共和时代,也就是西元前800年,在那个时代之后,有了《左传》的资料,可以帮我们一年一年地记录,所以算是有凭有据,那才叫做信史。但是照传统的说法,在西周共和之前,已经有了非常漫长、也非常丰富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到黄帝蚩尤,到三皇五帝,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顾颉刚他们那一代所提出来的意见,简单说,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古史大创造的运动。那是一个大变乱的时代,迸发出百种、千种不同的意见,彼此互相竞争。这些人为了增强自己的意见的可信度,因为要跟别人竞争,要给别人辩论,他要想尽办法压倒他的论敌,争取取得看这些内容的人的支持。所以他们就不约而同,诉诸于假造古代的权威。
在崇古、尊古的风气底下,越是晚出的想法,反而越是要诉诸于更早的古史的权威。你如果要质疑周代的信念,你要把自己的意见依托在周代之前的商朝。你要推翻号称是商代观念的意见,那你就必须要把你自己的意见进一步依托给比商代更早的夏禹或者是尧舜。如果你要质疑依托给尧舜的意见的时候?那要怎么办呢?你最好再往前去找,去是找出比尧舜更早的,有少昊有黄帝,让这些人来替你撑腰。
所以,顾颉刚的看法就是,说法上面时间越早的人物、事件、思想,往往是越后来才创造出来的。在那段时间当中,中国古史以一种非常奇特的倒反的方向,不断增添更古远的内容,这就叫做古史层累构成说。
顾颉刚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因为在他提出这个说法之后,安阳殷墟被挖掘出来,已经把中国的信史,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明确地从西周的中期,上推到殷商的晚期。也因为这样,《史记·殷本纪》所列的世系表跟甲骨文上面所见的、所留下来的资料大致符合。从而我们就可以推动,《史记》司马迁在写关于殷商建立过程的描述,也应该有他的事实跟资料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顾颉刚所提出来的层累构成说,拿来一一对应,主张鲧的时代比夏禹早就一定是比夏禹晚出的传说,这太机械了,现在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不能全盘接受顾颉刚的说法,但是,顾颉刚的古史层累构成说,毕竟还是重要的有用的提醒,提醒我们不要用太简单、太天真的方法来看待中国的古史。中国的古史有他构成的过程的,也就有它如何构成的特殊的动机。古史的记载更不要说古史的说法不能够被轻易地等同当做是历史的事实。

《舞媚娘》:
"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1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传统当中解释《诗经》,要讲到六个关键字,那就是“风雅颂”和“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诗经》里面有三种不同的文类,《国风》还有《雅》(分成《大雅》、《小雅》),另外是《颂》。这三种文类,它的性质跟它的功能都不太一样。另外,赋、比、兴则是《诗经》写作的三种手法。
“风雅颂”牵涉到诗的来源,还有诗的功能。这个是很古老,应该是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分类。我们也可以从《诗经》作品本身的差异上面得到证明,意味着这种区别、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是有道理的。这是我们了解《诗经》非常重要的线索。所以,读《国风》又不同于《小雅》或《大雅》的读法。读《大雅》、《小雅》也有不同于读《国风》或者是读《颂》的读法。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你一定要先搞清楚这首诗究竟是风、雅、颂当中的哪一种形式,我们才知道怎么样来解读是最好的。
不过另外一种分类,那就是“赋比兴”,却是后来才附加在《诗经》上的解释,跟《诗经》本身的关联其实就没有那么直接,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如果排除掉先入为主的概念,回到《诗经》的白文上面,也就是《诗经》的那些诗的本文上,我们会发现“赋比兴”的分类充满了问题。
“赋”指的是说你直接讲,该是什么你就讲什么。“比”是比喻、比拟,指的是拿一样东西去比喻另外一样东西,或者是另外一件事。“兴”呢?“兴”是这里提一个现象、一样东西,而接着讲一件事或另外一样东西,然而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比喻关系,它只有相邻的关系,所以那是一个暧昧的关系,是完全从次序上面连结在一起,并没有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关联。
在传统上有这种固定的说法,会说某一首诗,这是“赋”是“比”还是“兴”,这种分法坦白说很有问题。《诗经》里面的诗很少有单纯属于一种写法的,还有太多的诗句根本就无法去区分究竟是“赋”是“比”还是“兴”。
诗人吟唱出这些诗句的时候,他心里面完全没有“赋比兴”的想法。如果我们硬要拿这样的概念去套用、去限制作品的风格,这种态度应该不太对吧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奉使》篇,收录了一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
魏文侯的长子叫做击,按照礼法应该要被立为太子,但显然魏文侯不太喜欢这个大儿子,所以在击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把他封到中山去,让他离开国都宫城。击到中山三年,整整三年没有回到国都,也就没有办法跟父亲见面。
击的身边有一个幕客,叫赵仓唐, 赵仓唐就自告奋勇去担任使者见魏文侯。
魏文侯问““中山君现在长得比我高了吗?”赵仓唐就回答:“不敢跟君侯比高,”但是如果直接讲“比你高”是不敬的,所以他换另一个方式说,“如果将您的衣服赐给中山君,穿起来应该很合身了。”这是委婉的方式表示中山君击现在已经长得跟魏文侯一般高大了。魏文侯接着问:“中山君平常都读什么书呢?”赵仓唐回答说“读《诗》。”魏文侯又问:“那他喜欢《诗经》里的哪几首诗呢?” 赵仓唐有备而来,回答说:“他喜欢《晨风》和《黍离》。”
听到这个答案,魏文侯就念起了《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念出这几句诗,魏文侯也就知道了,感慨地说:“中山君以为我把他忘了吗?”赵仓唐立刻回应说:“不敢不敢,但是他常常想念着您啊!”
刚刚讲到中山君喜欢的诗,还有一首是《黍离》。魏文侯接着念出了《黍离》的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念出诗来,魏文侯体会了诗里的意思,就问赵仓唐:“中山君是在埋怨我吗?认为我忘了他,或者是认为我误解他吗?” 赵仓唐用完全同样话的回答:“不敢不敢,但是他常常想念着您。”
因为有了这样一番互动,所以魏文侯就决定把一套自己的衣服装好了,交给赵仓唐带回去给中山君,还特别交代:要在天亮鸡鸣的时候送到。赵仓唐照做了,中山君受赐拜领,打开一看,发现摆放衣服的方式很特别,下面的衣服(裳)放在上面,上身的衣反而放在底下了。一看,中山君立刻就说:“帮我准备车,我要进国都去见我的父亲了,我的君侯召见我。”赵仓唐吓了一跳,连忙提醒中山君:“你爸爸没有跟我说要叫你去啊,我离开的时候,他就只给了我这一套赏赐的衣服而已。”
中山君发现赵仓唐并没能体会理解,所以就跟他解释:“父亲给我衣服,不是为了要给我御寒,这是他用委婉、间接的方式叫我进城去见他。他故意把衣和裳颠倒着放,而且叫你在鸡鸣时拿来给我,用的也是《诗经》里面的句子: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所以衣服颠倒了,就表示后面这一句“自公召之”是国君要召唤他。 中山君领会了,所以他立刻进入到了国都,魏文侯大喜,摆出宴席来,立刻就将击——原来的中山君,立为太子。
为什么《诗经》会成为一套外交辞令?
《奉使》篇中的这段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诗》之教”在东周时产生的具体效果。拥有贵族身份的人都必须要读《诗经》,对于《诗经》中的句子倒背如流,于是这些诗句就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一套秘密的密码语言,让贵族们可以借由《诗经》里面的句子,来表达不方便或不适合直接说出的意思。尤其在封建制度里,有着严密的上下次序,为了维持层级尊卑,必定付出的代价就是人跟人之间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高兴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借由《诗经》的句子构成的这套密码,就格外重要、格外有用。
进一步,到了春秋之后,越来越复杂的列国关系里,这套符码语言就被延伸运用在外交上。当时封建礼法虽然不像原来西周时那么井然稳固,已经开始逐渐崩坏,但也还没像战国时期,只剩下赤裸裸地显示力量跟利益的追逐对抗,礼法仍然对一般贵族的行为有高度约束力,就这样张出了一片外交空间来。较弱的国家,还能够靠着巧妙运用封建礼法来阻挡强国的侵夺;另外一面,有野心的大国,也就必须要利用封建纽带的关系来发展联盟,拓展自己的势力。
所以,这些涉身在外交折冲的人,每一个都是受过传统贵族教育的,就可以运用《诗经》里的种种的典故,一方面保持礼仪,但是私底下,借由这种隐晦诗句的引用,来暗中角力或暗中拉拢。
在这上面,《尚书》或《易经》的内容有时也会被援引利用,但它的范围以及频率,都远远不及《诗经》。如果没有对于《诗经》内容的共同熟悉,那么绝大部分的外交辞令也无用武之地了。刚刚的故事,我们也就明白,如果魏文侯不是熟记了《晨风》和《黍离》,当下有感,那么赵仓唐的奉使策略就注定会失败了。另外,中山君如果不是熟记《东方未明》这首诗的里的句子,那他就通不过魏文侯借由送衣服给他给予的考验,就会以为爸爸就只是送他一套衣服而已。
从这个故事,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我们今天读《诗经》,不能光是读它的句子,我们还要体会,当这样的内容变成了周代贵族教育的一部分,会用什么方式影响贵族的生活,甚至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5 09:29 , Processed in 0.05869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