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缘来有你

[散文随感] 【回眸】—花落/青衣水袖散文选(谢绝回帖、可点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网络,随感几则
文/水袖
  
   前言:最近在聊天故事灌水灌的有点上瘾,收不住了,也来随笔日记灌点北冰洋的自来水。

   如同经历了岁月的熏染积淀,一片片思绪的叶子飘在风中;犹如一池清水被无端搅动了,难免有些陈年感叹漂浮起来。唯有收集起来,留存下我思绪的点滴,留下我曾经走过的痕迹。

一、网恋
    有朋友闲聊,问我:你相信网恋吗?
   
    我说:相信啊,这世上有男女的地方就有爱情,网上自然是男女聚集的地方,文字往来更容易产生心灵的碰撞。

    说起来我玩论坛也有六七年的经历了,很知道网恋已经算得上是网络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了,怎么可以不相信网恋?

    我相信这世上任何美好的情感。
    网恋,其迷人之处也许正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陶醉感,文字的交流更触动心灵深处,且不必承担生活的责任与道德的负罪感。
  
   只是,需要清醒的是,真正的网恋只寄生于网络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容易被彼此的文字迷惑,更容易被自己的想象力夸大或渲染。
   所以,网恋的归宿唯有两条,一曰归于平淡,一曰走到终点。

   倘若网恋终于要走到终点,双方大可不必相互指责或厌弃,也许,彼此都付出过真情。之所以常会有受骗的感觉,恰恰可能是被自己的幻觉和超常的想象力蒙蔽了。

二、网友

    偶尔无聊,会查看自己的QQ好友,一个个的看着哪些曾经熟悉或早已忘了是谁的名字,想想记忆中与之相关的一切。

    其中总有几个再也想不起是谁了,可能这一辈子也不会有机缘打招呼了,只是,也不好意思删除;有时也会看到,曾经不错的朋友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在好友名单之中了。
    我明白,我被对方拖黑了。
    没有恼怒,没有指责,唯有轻轻叹息与释然。任何删除与拖黑,自然都有对方自己的理由。
    我也曾经拖黑过别人的,无关恼怒与气愤,也许唯有自尊而已。当一切没有了解释的途径,当彼此之间不再有足够的信任,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式?
    这也许正是网络的好处,轻轻一点,删除了,再无瓜葛。
    记忆能够删除吗?生命中曾经的那一段经历可以删除吗?
      
    不能删除,唯有放下。

    过去的就过去了,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必因为过去影响将来的心情。
三、花儿为谁开
      
    记得以前在TOM聊天室的时候, 喜欢守在一个习惯了的房间,静静的呆着,看着房间人来人往的变化,如天上的云飘来飘去;看着当初熟悉的名字一个变少,也会有一种失落在心中涌起……
    但我还是喜欢守着,尽管我人微言轻,尽管我可能不怎么说话,却也因为明白自己的失落感,所以希望熟悉的朋友来到这里还能看到熟悉的影子。
    有时会注意到曾经在某房间很活跃的朋友,很久不来这个房间了,却在别的房间见到过名字。不解,回来悄悄问他人:某某为什么不来这里了?回答曰:不知道,来与不来都不是为了你和我。
    那一刻,虽然是同性朋友,心中竟然也有了一种自作多情的羞愧感。
    是啊,当一个人心中只在乎某一个人的时候,自然不会在意到其他人是否关心和惦念。
    当我们眼中只有一支红玫瑰的时候,往往看不到身边悄悄开放着的,那些清清浅浅淡然清雅的勿忘我。
    同样的,当花儿只为一个人开放的时候,对其他人的眷顾也总是丝毫不会在意。
  
    只执着于某一片叶子,可能会一叶障目;当我们放下那一片叶子,也许得到广阔的一个天空。
  
    花儿,应该为自己开放,用心开放,灿烂开放,不必在意有没有人欣赏……
(此文于2013年10月11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8: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拾趣】心事无非几点秋
文/水袖

    前言:最近灌水灌得兴起,忽然发现没顾上来诗歌散文版挣金币呢,亏大了!连心嘉都来捡金币了,我大有点沉不住气,也罢,凑篇文字来抢金币吧,嘿嘿。
      
    这是我前几天的一篇楹联赏析,赏析的句子恰好与秋有关,这金币挣得也算合理吧。

    下面是渔夫和心蓝美女的酬唱句子,这渔夫,就是我刚刚给他发生日贴的南海一帆,在此也赏析一下他的几个对句,希望渔夫别追究俺版权。



出句8:凉月读来瘦 【心蓝】
出句8:青山坐到秋 【渔夫】
   
    心蓝美女与渔夫的酬唱,有幸关注了几次,大有收获。其中对“凉月读来瘦,青山坐到秋”这一对句,印象极为深刻。当初第一次看到,只感觉很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回味在其中,绵长悠远,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却之还来。

    一直想品评一下,只是苦于思维领悟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实在有限,不敢轻易下笔。

    心蓝美女的上联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其中“凉”字与“瘦”字,相互照应,互为因果,在写景之中最能传神,而其中的点睛之笔自然是一个“瘦”字。

   “瘦”字既能形象地描写出月圆之后,一天比一天亏缺的情形;更重要的是与前面的“凉”字相照应表达人物的心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等等。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落魄游子胯下的是“瘦”马,“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若有情天亦老,多情人眼中天也“瘦”,“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

    关于瘦月,则有《红楼梦》中则有蘅芜君薛宝钗“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的句子。其中所包含的那种无人理解的孤独,不可言说的寂寞,孤芳自赏的清高,不入流俗的傲气尽在其中矣。

    这凉月,被作者读出的是相思,还是孤寂?是清高,还是落魄?一个“瘦”字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而下句,渔夫的对句“青山坐到秋”,“秋”字最为传神。既照应了上句的“凉”与“瘦”写景暗示,又承接了上句中道不尽的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诗词意象中,“秋”字往往抒发伤别、叹时、思乡、怀人之情感,孤寂清冷,曲高和寡,而在这一切的清净沉思中,能让人明了世事,淡泊浮沉,悟透人生之根本。

    所以,这一“秋”字,一字千钧,自然托住了上联的景与情;使得上下联,衔接自然,并加深了上联的意境。

   上联的“读”与下联的“坐”,一动一静,相互照应。“读”字在于解读,追问,而“坐”字则气定神闲,更显出一种看透世事后的不忧不惧,宁静致远。
   
   最欣赏渔夫用“秋”字了:


出句10:山寂云来访【心蓝】
对句10:秋深雁未归【渔夫】


出句20:尘缘不过一杯酒【心蓝】
对句20:心事无非几点秋【渔夫】

   
    其中这句“心事无非几点秋”,道尽人生之苍凉感叹,大有辛弃疾“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余味。

(此文于2013年10月15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情回眸,我的2013征文】买枣子的孩子
文/水袖

      

    看到征文,有金马和神秘礼物可赚,俺赶紧翻腾图片哦。

    当找出暑假去贵州黄果树瀑布旅游的图片时,这一张图片瞬间触动了内心,这也应该算是图片感动的瞬间吧。

    这是是黄果树景区附近的天星桥景区旅游时的一个场景。

    之所以发这个孩子的照片,是因为天星桥景区沿路有太多缠着游客买东西的孩子。这些孩子看起来应该是当地农户家的孩子,黝黑的肤色,深陷的眼窝,一看就知道应该具备某个少数民族血统。这个景区位于贵州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属于苗族还是布依族。

    沿路也有不少成年人在卖东西,其中有背着孩子的妇女卖黄瓜,卖萝卜;也有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老奶奶卖熟鸡蛋,卖煮花生;还有些年轻人卖各种山石。他们主要是摆摊叫卖,因为摊位很多,竞争很激烈,所以价格好像也并不坑人。

    唯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他们手中拎着一两包这样的枣子,跟在游客后面,如果哪个游客问问价格或多看他们两眼,他就跟上来缠着游客,细声细气的说:“叔叔(或阿姨),买点我的东西吧,我还没有上学的书包呢。”一般被盯上的游客都不好意思推却,只好买下他们手中的东西,甚至更多游客只给钱不要东西。

    我对着一个路边孩子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希望能留下点思考,他却低下头,并不配合我的拍照;正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他旁边的一个比他略大点的女孩(图片中男孩旁边的细长胳膊就是那女孩的)说:“拍了我们的照片,就要买我们的东西的。”我一惊,感觉这行为有些鲁莽了,连忙放下相机,说声道歉继续走路。

    没走几步,感觉后面有人拉我衣服,回头一看,原来是我拍照的男孩跟在我身后,细声细气的说:“阿姨,你拍了我的照,还没买我东西呢。”我心中有些惭愧,尽管我刚刚买了一包枣子,但既然拍了他的照,就应该买一点他的东西的。但没想到的是,刚刚卖给别人一块钱一包的枣子,就因为我拍了他的照片瞬间涨成了五块。

    孩子,我并不心疼这五块钱,也并不反对你的家人在景点卖东西赚钱养家糊口,但是让这样年幼的孩子利用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怜悯来赚钱,这是卖东西呢还是乞讨?

    我很希望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去了解,这些孩子将来的路会怎么走,这个在景点沿路卖东西的经历给他们幼小的心灵会留下些怎样的痕迹?


(此文于2013年11月9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叶,那一片心灵的淡雅
文/水袖

    走过这些年,每一个朋友的存在,都是一道别致的景致,感动着友情的那份真诚与真实,一句懂,一句安,一个会意的微笑, 一个真实的拥抱,那些美好,不仅仅源于眼前,而是流淌自心际。朋友就是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不需要你转身,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
                                                            ——素叶《花间梦事》

    最近几天心绪不宁,找不到写字的感觉。尽管你的帖子我早就读过不止一遍,但还是重新翻阅了你所有的论坛文字。再次的沉下心来,慢慢阅读你的文字,静静品味着你的心情,任思绪悄然蔓延,渐渐展开关于你的那幅画卷:你的优雅,你的大气,你的调皮,你的温婉,顿时立体生动鲜活起来。

    文字中,仿佛你从来都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这一刻轻盈盈的笑着向我走来;我迎上去,轻轻一个拥抱,没有陌生,只有默契,好像我们早已熟悉了几百年。

    当翻到你心灵论坛最早的帖子《花间梦事》,依然是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感叹,有时,人与人之间真得是很奇怪,言语无需多,只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默契明了,爱人如此,朋友亦如此,这样的人在此生遇到,是三生之幸。”遇到你,心中一直就是这样的感叹:前世有缘,三生有幸。

    很少写抒情的帖子,已经变得不习惯写这样煽情的文字,为了你,再次凝下神来写这样自己不习惯的文字,只是想告诉自己,能拥有你这样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朋友,是多么的幸运。

    记得那是去年春天的一个日子,我刚来心灵时间尚短,认识人很少,无聊之余,到处走走。看到月下清音这样一个名字的房间,心中实在喜爱,并不知道是刚开不久的房间,也不认识里面都有谁,只是信步走入。里面好像人不多,也没人说话,习惯了通过文字了解别人的我,顺手点开黄花的T(忘了你当时的昵称叫什么了),看到了注册名字素叶和上面这个帖子《花间梦事》。

    素叶,从这名字可以读出一种心境,这应该是一个清新淡雅,素静内敛,虽不张扬却也不失浪漫的知性女子。
   
    第一眼看到就喜欢了,喜欢这个名字,喜欢这样的文字,喜欢这样的心境。心中不免暗暗遗憾,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字不来论坛玩呢?

    正不知道如何搭讪,倒是你先以主人的身份热情招呼客人了,并且认出了我论坛的名字,也知道我的文字。那一次我们虽然仅仅是三言两语的寒暄,却让我倍感温暖;更让我惊喜的是,第一次见面你就送了我一份礼物。很清楚的记得,当时你的分并不多,而那时候,我的礼物栏中还几乎一无所有。

    就这样相识,就这样你也来到了论坛。

    几乎一年的时间,我一直通过文字,通过交流继续解读着你。人如其名,人如其文,我心中的你,亦如我对你名字的解读:优雅而不寂寥,闲适而不慵懒,温柔而不娇弱,淡泊而不放任,纯粹而不单调,内敛而不晦涩。
  
    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务都从来不曾让你心力交瘁。给自己一点闲暇,让自己沉静下来,在文字中陶醉,在音乐中行走……
   
    亲,在我心中,你一直都是这样的娴静而美好。
     

    后记:我发现我还是比较喜欢双赢的,既用此贴祝福我们素叶生日快乐,也支持一下咱们版面的【女人如花】征文,自己顺便挣点金币。
      
    我想这不会跑题吧,因为我们素叶在我心中,一直美丽如花。

(此文于2014年3月4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枣子、家乡与童年
文/水袖

    我的家乡是盛产大枣的地方,所以我的童年也大多与枣子相关。

    从童年记事时的印象中就是家家的房前屋后,空闲园地,道路的两旁,全是枣树。小时候,家里没钱买水果,农村种过的蔬菜,只要能生吃的都当水果吃。黄瓜、西红柿是不用说的了,地瓜、胡萝卜、茄子甚至是藕都曾生吃过;偶尔买一回苹果串亲戚,剩下的祖母要等快放烂了,才分给几个孩子吃掉。那时我们唯一能敞开肚皮吃的水果,就是枣子。

    家乡有句俗话“七月十五红一半,八月十五打一半”,就是说枣子是在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之间成熟和摘收的;那段时间是孩子们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看着家家户户路边场院的枣树上挂满了红的绿的小灯笼,景色美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嘴巴能得到实惠了。那时候因为枣树多,家家并不怎么爱惜,孩子们可以随意的拽下被枣子坠得很低的树枝摘枣子吃,家长一般不会怪罪;在外面疯玩的时候,路边场院的枣树不管是谁家的,都可以摘了吃;但枣树一般是很高大的,伸手就能摘到的枣子很少,那孩子们也有的是办法:对付低一点的,可以随意的找根长一些的树枝或植物的秸秆,由一个劲大或个高的孩子照着枣子多的地方乱砸一通;或者抓住能抓到的比较低的树枝,猛摇一通;对付高一点的,就是捡地上的砖头瓦块,朝着枣子多的树枝扔过去;还有的胆大的孩子会爬到树上去,在高处的树枝上猛烈摇晃(现在想来真是很危险,可那时并没意识到);最终的结果都是红红绿绿枣子纷纷落下来,其他的孩子四处把落在地上的枣子捡起来装满衣兜,然后大家一起分着吃个痛快。偶尔破坏的厉害了,被枣树的主人老太太或老头发现,吵一通,骂一通,没等骂完,孩子们早跑没影了。

    收枣子我们叫“打枣”,一般是家中的男人爬到枣树上去,拿一根大的竹竿或木杆,照着枣树长枣的树枝使劲的砸,枣子像雨一样纷纷落下来,伴随着许多的叶子;听老人说,越打的狠了明年枣子结的越多。下面的女人和孩子就在地下捡了放到篮子或筐子里,叫“拾枣”。邻居和过路的乡亲或看热闹小孩子也会来帮忙“拾枣”,孩子一般是一边往主人家的筐子里放,一边往嘴巴里填,还忘不了装满自己的衣服口袋。
   
    打完枣就应该是晒枣了,于是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院子里都晒了红红的枣子,晒过的枣子没有新枣鲜脆了,却多了一种特有的香甜;孩子帮着大人翻晒枣子的过程仍然是不停的吃枣子的过程,这时候的家长甚至邻居都显示出那个时期难得的慷慨。如果天气好的话,晒的枣子肉多鲜亮,除了留出过年用的以外,还能卖点钱贴补家用。

    另外,为了能在过年的时候还能吃上鲜枣,家家还在枣子刚刚摘收的时候,腌制一部分“酒枣”。“酒枣”也叫“醉枣”,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挑选没有虫眼和伤疤的枣子,洗净,把水分晾干,然后用酒把枣子再洗一遍,(酒不必太多,能让每个枣子的全身都沾到酒液就可以),把被酒洗过的枣子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大肚坛子里,然后密封坛子,必要时还要糊上一层泥巴。这样,过年时候,带着酒香的浅红色枣子就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了,孩子们也往往又能饱一下口福。

    过年枣子的用途更多了,祖母把晒干的枣子煮很多,用来蒸年糕,做枣子花卷,祖母总能做出很多形状,像青蛙、大篷车、三角花等等,给我很多美好的想象,曾让我跃跃欲试。那时侯走亲戚串门这些东西必不可少,走亲戚的过程交流着亲情也交流枣糕枣卷的花样。

    如果村里哪家有娶亲的,那天也成了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早早的等在娶亲的人家的大门口。因为按风俗,新娘子进入婆家大门的那刻,会有人从大门的房顶上往下撒枣子、花生和喜糖,希望新人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小日子甜甜蜜蜜;孩子们不管什么意思,就知道能抢东西吃,眼巴巴的看着房顶上的人端着瓢撒下好吃的来,然后在下面抢作一团。
   

    除了吃,与枣子有关还有很多童年的乐趣。还记得枣树开花时的养蜂人,在村头给我们带来异样的风景。那些走南闯北的养蜂人,见识广泛,给我们贫乏的生活带来新鲜的故事和无穷的话题。还记得邻家男孩为了能吃到一点枣花蜜,冒着挨打的危险到养蜂人的蜂蜜缸里用脏兮兮的小手捧了一捧,边跑边喝,等养蜂人反应过来,小手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周围的人看得哈哈大笑。

    还记得我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比我大两三岁的邻家姐姐为了糊弄我给她做什么事情,爬到她家的小厨房顶上,拿来几个晒得半干的枣子,说她家的小厨房顶上长了一颗专门长熟枣子的树,如果我能给她做什么事情,她就会常摘给我吃;我傻乎乎深信不疑,吃着那天的枣子特别香甜,甘愿受她的驱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还有一次,她在拾柴的时候和我说,用掺了鸡毛的柴草烧出的饭特别香,就像放了香油,让我特别向往。后来长大了,小时候的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不知道怎么偏偏记住了关于她的这两件事情,当然早就明白当时她是在欺骗我了,却并没有怨恨她,反而感激她的想象力曾给我的无限向往。

   想到枣子,想到家乡,就想到我故乡的童年,路边院落的枣树在我心里是家乡的一道最美的风景。一直没法设想,如果没有了枣子和枣树,还有我向往的家乡吗?

    但是,现在一年半载回家乡一次,却发现家乡的枣树已被砍伐殆尽了。路边场院边的枣树早没了踪迹,余下只有个别老院子房前屋后还有一棵半棵的枣树,孤零零的,衬托着破旧的房屋院落,如同无人照管的孤寡老人;新盖的宽阔的大瓦房院落,见不到枣树的影子了。家乡在我的眼里陌生了很多,人与人之间隔膜多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忙着打工做生意挣钱,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物质不再贫乏了,村里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更幸福吗?他们大多很小就被爸爸妈妈扔给了老人,成了留守儿童,孩子们看着电视,玩着电子游戏,吃着各种水果;不再稀罕吃枣子,不再出来疯跑,也不会再把偷枣子当作一种乐趣。他们缺失了亲情生活空间却越来越小,想象力也越来越贫乏,他们还能体会到我们当年那种枣子带来的快乐吗?


(此文于2014年5月30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暮乡关何处是
文/水袖

    在我国的传统的诗文中,对于故乡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重乡土注重家族的传统观念中,富贵者还乡,落叶归根的回乡,还有游子没完没了的思乡永远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学最能引发共鸣的永久的话题。

    不论从项羽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还是到刘邦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楚汉之争的失败者和胜利者,一个出身高贵,行为磊落;一个则出身低微,不择手段,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在富贵还乡事情上观念却惊人的一致。

    那些回乡的诗句总是样这样的脍炙人口: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见来人”,回乡的急切对家乡的渴望和更多难言的复杂心情,仅仅十个字,表现的淋漓尽致,回味无穷。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五十多年后返回故土的诗人,已经成了故乡孩子眼中的陌生的客人,孩子的天真无邪,让诗人倍感亲切富有情趣,同时也难免感叹自己的老迈衰颓,这种反主为客的情境,自然会令人对时光易逝和岁月不饶人产生无限的感概。

    思乡的诗句,流传最广泛的恐怕某过于李白的《静夜思》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中国孩子的儿歌,稍微有点文化的家长都会给孩子念叨这样的唐诗。从此,明月和故乡就联系在了一起,成了思乡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更被文人推崇的则是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乡关,家在何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谁能与我同行,哪里又是我的归宿所在?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永久的疑问。

    中国文学的意象也如国画,讲究虚实结合,这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国画的看似简单的勾勒几笔却和留白部分浑然组成一个整体,给人一个或广阔,或幽深,或浩淼的空间感。

    中国的诗词也是如此,各种意象虚实相间,聊聊数语或几个字,就能引发人情感的共鸣,给人无限想象的余地。

    而古诗中的故乡和思乡,都不必看做写实的故乡。就拿李白而言,虽然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似思乡心切,可是追寻他的一生的踪迹,却好像从来没有回到过他那个名为碎叶出生地故乡,他一辈子都在四处漂泊。

    他们不回家,干吗要在诗歌中频频表达思乡之情?崔颢的“乡关何处”又何以引发千百年来的文人的共鸣和推崇?

    在中国文化的意念中,故乡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灵魂的归宿。他们四处奔波,苦苦寻觅的正是精神的归宿感。其实,千百年来,传统文人们寻觅的绝不仅仅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更多的是他们深深藏在心底的那个心灵家园。

    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一个心照不宣的文化符号,是他们心灵家园的代名词。


(此文于2014年9月1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音袅袅的家人们
文/水袖

    再回忆一下常驻余音袅袅的家人们:

    墨笔玲珑,自不必说了,是本宫钦定的代理室主,她学了我的独门绝技,偷来不少图片动作,那时我们家简直就是心灵家园最好玩图片的汇集。这妞的特点,花心。理由如下,几乎每天要换昵称,要不是带着黄花,我几次都差点认不出她,也不知道她哪来这么多怪词儿。


    若西,也不必说了吧,哭着喊着当上门女婿,也算自家内人了。大多手机挂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懒无鱼,几乎发动了所有的马甲来挂线,有她在,房间充满快乐和笑声。呜呜,这妞好久不见了……

    如意,总是静静的挂线,轻轻地来也轻轻的走,为了俺的房间,她奉献出了自己多年积蓄的美妙曲子。

    芥茉,活泼的芥茉,善解人意的芥茉,永远都令人感觉暖意融融,不论你在哪里,在我心底你都是我的家人。

    意由心生,感谢你那么美好的曲子,有你在,音乐就不会停止,房间才真的算上名符其实的余音袅袅,到今天我还愿意追寻着你的足迹,去蹭曲子。也许,依恋其实就是一种习惯。(画外音,昨天见到小意,说起来写此文,小意说他自己是狗肉上不了盘,我就奇怪了,他啥时候成了这样的高档名菜了,疑惑中……)

    长安十三少,不能忘了他,这坏小子,每次来了就把所有的整人的动作折腾一遍。可是,好久不见了,大少爷,你在哪里发坏呢,想你了。

    南海一帆,对联才子,对聊天室尤其新鲜,来了就要把所有动作对人乱发一遍,偶尔喝酒了会来乱嚷,乐死。

    雪在飞,玲珑的师父,那学问叫高深啊,闹起来也绝对好玩。

    还有呢,寒枫曦颜,大多总是昂贵的壁画,见真人不容易啊;长期挂线的还有行进者(大路,那天在花园见到你,分外亲切),背影,北渡……

    因为各种原因,余音袅袅最终还是关闭了,但还要感谢为她延长了半个月生命的今天零度。

    虽然时间很短,余音袅袅的这一切回想起来是这样的温馨而美好,感谢你们,曾把那个小屋当成自己的家,可惜,我辜负了朋友们坚守。

高山流水和弦,余音袅袅
明月清风满室,春意融融

    心在哪里,家就在那里;朋友在那里,温暖就在哪里;我亲爱的朋友,小屋虽然不在了,美好的回忆和温暖的友情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此文于2014年8月15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余音袅袅
文/水袖

    忽然就很想念我的余音袅袅了。

    那是我年前才申请的房间,却不知道是不是心灵历史上最短命的房间,她在心灵家园只存在了50天左右。

    建这个房间的初衷,为了一个同名群里的朋友,我希望他们也能来心灵家园,还希望他们来到这里有一个固定的落脚之处,不至于感觉陌生。还记得一年前我刚来心灵,几乎没有什么认识人,迷茫无助如一粒浮尘一般。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就希望我的朋友们不要再像我刚来时的迷茫无助,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尽快在心灵找到家的感觉。也希望自己能有个固定的地方,静静的呆着。

    说起来,我每到一个新地方给人的感觉可能总是张扬无畏的。我很清楚自己,回头反思自己,往往在无知的时候最无畏,而最无畏的时候也最容易把自己置于很无助的境地之中,而在那种无知且无助的情况下,还能包容鼓励自己的朋友,往往是最值得珍惜的朋友。

    难得有这样一些因为学对联结识的朋友,最能鼓励我,也最能包容我,和他们在一起我可以自在快乐,可以诉说烦恼,一如我的家人。所以,那时候,就是希望在心灵为自己也为朋友建立一个小家,温暖而畅所欲言。


    就是那样一个突然的决定,就去申请房间了,也没专门通知谁,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速度快的难以想象,发申请的第二天,打开电脑发现余音袅袅已经存在了,真是欣喜。

    房间有了,却不会装饰,也不会添加图片和动作。玲珑比我更没有经验,一切还在迷茫阶段。倒是若西,看到我申请房间,比她自己申请房间还激动,一会指点我加动作,一会指点我弄图片,帮着找了很多唯美的背景图片,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放进去。一筹莫展间,忽然找到了另一个捷径,干脆去西西当时房间偷来了她的所有背景。弄得朋友来了都感觉像走错了房间,连挂线马甲朋友都忍不住出声,善意取笑一番。

    西西,你一定还记得有那么几天,走进余音袅袅就好像进了你自己的老家那么亲切。难怪你这么上赶着来当上门女婿。

    再后来,请来高人把西西给找来的图片处理好,加上了房间的名字,上传,加入背景(见下图),这就是我的余音袅袅,装修的浪漫又温馨。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吗?



(此文于2014年8月15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 家 (上)
文/水袖

    中秋,圆月,是团圆的时节,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也是思乡的时节。老家,有我童年的回忆,有我年迈的父母双亲。散乱的一点文字,给我的老家和父母。

回家

    暑假中回老家几天,陪父母。自工作以来,只要寒暑假没有什么特殊事情,只要父母在老家,都要回去陪父母一起生活几天。
   
    或许与孝顺无关,只是喜欢回去,喜欢回到那个自己成长的地方,喜欢有人呼唤自己小名的感觉,喜欢寻找那些越来越稀少的童年印记,喜欢听父母絮絮叨叨的说村里和亲戚们的一些变化。

    父母住的院子还是我出生到成长的家,房子和院墙拆的拆,翻盖的翻盖,已经很难寻找我童年的痕迹。

    但房间和院子中的物品或多或少总还能找到一点童年的记忆。储藏杂物的房间里,还有当年的桌子橱子等几件旧家具,据说是母亲的嫁妆。那张两个抽屉的桌子,曾是我小时候写作业的地方。

    院子里还有一两个童年坐过或玩过的卯榫异常坚固的小板凳,那一把小椅子是我和弟弟都想抢的,但事实是,我每次都抢不过弟弟。

水缸

    院子的西墙边倒扣放着的一个水缸,仔细查看一下,竟然是我家用了几十年的水缸,标志就是那不规则的一溜铁钉锔子,大约有二十多个吧。小时候问过祖母,为什么水缸这么破了还要用,祖母会说起这个水缸的故事:当年,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我的叔叔,好像也就十几岁吧,刚学着担水,结果莽莽撞撞的把盛满水的水桶,撞在了水缸上,很大的前冲力度和盛满水的水桶重量,把新买的水缸给撞破了,家里本来穷,一生都很节俭性格又急躁的爷爷暴跳如雷,但生气也是无可奈何,只好一边嘟嘟囔囔的骂人,一边找来补锅补碗的补匠,花点钱将水缸补好,一直就那么用下来。
   
    爷爷奶奶去世后,水缸也一直被父母用着,虽然家里开始用小型的电机抽水,不用再用扁担挑水喝。近两年老家安装了自来水,虽然农村的自来水定时供水,还需要水缸,但之前的水缸还是显得太大了,于是父亲只好换了一个小号的水缸。

    原来的水缸呢,明知道今后也不会再有人用了,也知道没有人会继承这些东西,但还是舍不得扔掉,于是倒扣着放在了西墙边。以前总抱怨父母,不舍得扔掉无用的东西,现在看着这些旧物件忽然感觉异常亲切。父母不舍得扔掉,也许不是因为这些物件值什么钱,而是不舍得扔掉岁月的记忆和孩子们成长的痕迹吧。

    算起来,这水缸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吧。

老枣树

     院子里的老枣树,是我童年的另一个美好记忆。

    曾经听奶奶说过,这棵树和我的父亲年龄差不多大,也听说过姑姑和叔叔在这棵树下为了一直鸟吵架的故事,这老枣树静静的记载着我家三代人记忆,算起来有70年的树龄了。因为树身是斜的,小时我和弟弟都曾经爬过这棵树,爬到树上摘枣子,或从叔叔家的房子上沿着枣树出溜到我家。

    春天,看着几近枯干的枝间奇迹般的冒出鲜嫩叶芽,这时候,祖母会说,枣树发芽,人困马乏;初夏,枝叶间米粒大金黄色的枣花开放,并不显眼,但满院子都是甜丝丝的香气;秋天是枣树最美丽的季节,农历的七八月间,枣树挂满了红灯笼绿灯笼似的枣子,很诱人;还记得下雨刮风时,听到枣子落地的声音好兴奋,雨点一停便跑出去抢枣子了。

    最近堂兄他们的房屋都已经翻盖过,之前院子原有的树木早已尽数砍伐,院子也完全硬化,尽管砖混结构的房子坚固又宽大明亮,可是我进去总感觉很不舒服,好像进了一个封闭的牢笼。

    所以,我叮嘱父母,千万别把这棵老枣树砍掉了。
(此文于2014年9月6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9: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 家 (下)
文/水袖

旧相框

    父母的房间堂屋里,还用着老式的八仙桌。条几上满满当当摆着花瓶和各种装饰品,还有一些常用的物品,但最醒目的还是摆着的那一溜的多个相框。用相框盛照片好像是流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很土的习惯了吧,父母竟然把这习惯延续到了几年前。后来自家有了相机,照片多了,父母也开始用影集,已经有几大本。

    但之前相框中的照片一直没有移动,还是摆放在了家里最醒目的位置,相框中保存的都是几年前乃至几十年前的老照片了。相框中有各个时期的老照片,有去世的爷爷奶奶,没有影像保存下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样子,好像爷爷奶奶一直都那么年迈慈祥;有父母年轻的照片,爸爸帅气,妈妈清秀;我们姐弟和亲戚家孩子小时候的照片,看看自己小时候傻傻的样子,很好玩;还有再下一代很小很小时的留影,其他的大多被父母放影集里单独保存了。几个相框中四代人的影像,如一个完整的家庭档案。

    我特意看了一下,相框中最早的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爸爸和同学的照片,还有姑姑和她朋友的照片,有拿着语录本本贴在胸前的,有做忠字舞状的,那时的时髦动作好标准的一致。
   
    算起来,这些相框最早的照片距今也超过半个世纪了吧。

父母

    尽管每次回去怕父母在农村买菜不方便,总是带一些吃的东西回去,但每次父母还是准备下足够的蔬菜肉食水果等,弄得家里满满当当,吃都吃不下。

    如果是冬天回去,母亲必然要在回去的那天晒好被褥,母亲摔伤过腰椎,一直很怕用力,但是还是要把被褥拖出来,在院子里的晒条上晒好,然后铺好床铺。晚上睡在母亲铺好的被褥中,满是太阳的味道和母亲怀抱的温暖。

    农村冷,棉花做成的被子又厚又沉,又要往晒条上面搭,母亲摔伤过的腰椎怎么能受得了?担心过,劝说过,但母亲说自己会注意,每次我们回去还是要把被褥晒好,她怕我们在家受委屈。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每次在家总是吃太多。父亲为了我们回去总会多加几个菜,即便我自己回去,他也会比起和母亲在家时多炒不少的菜,而母亲熬粥更是多熬两三碗。每次回去都要提抗议:能不能少做一点,你闺女又不是大胃王。每次父母都说下次少做,但每次回去,发现父母做的饭菜又太多了,他们总是怕我吃不习惯,吃不饱;而我却犯愁的是,每次回家都吃的太饱。

     感觉每次回家不但不能帮着做什么,还要给父母添很多的麻烦,看着父母忙来忙去,很多事情插不上手,总有几分惭愧;但父母还是喜欢我在家住着,尽量希望我在家多留一天,每次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都不忍心说待的时间太短。

    刚刚给父亲打了电话,说最近刚开学忙,不能回去陪他们过中秋了;电话中的父亲一如既往的开朗豁达,说自己和母亲都很好,让我们不要惦记。

    父亲春天病愈后,每次电话都说自己身体已经恢复的很好了,但暑假回去,看到父亲消瘦许多,增添了许多白发。

    其实,写此文,也许不是想念,只是有些惦记,顺便回忆一点暑假回家的零零碎碎。


(此文于2014年9月6日发表于散文随笔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9 09:37 , Processed in 0.42010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