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1i 于 2017-10-22 09:57 编辑
零
“零” 字 演 变
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也是一门艺术。在探究“零”字演变之前,非常值得我们先来感知“中国汉字”这块中华瑰宝的悠久文明。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以“陶文”为起源象征的中国汉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而以“甲骨文”为象征的现代汉字也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汉字发展到现在约有85000个字。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引申出了“通用字”和“常用字”两大概念范畴。
“通用字”的范围比“常用字”广泛,它是指一个时期的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汉字信息处理所需要使用的汉字。现代汉语“通用字”则是指现代所需要使用的汉字,它不包括很生僻的、专门用于古汉语的用字,也不包括专业用字。根据历代文字资料的统计,从商代到现代所使用的汉字数量没显著变化,一直维持在5000至6000左右,但随着科技信息迅猛发展,近年所制订的汉语“通用字”标准已上调至约7000字。
“常用字”约有3500个,作为小学及初中阶段的识字标准而言:小学要求2500字为“常用字”;初中在2500字基础上增加1000个“次常用字”,即总共3500字。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更具体地去了解中国汉字的历史。
1、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距今6817年=4800年+2017年,我的统计特别准确无误吧!哈哈...)
2、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左右~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现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档案,甲骨文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
3、对于陶文的性质是文字还是简单符号,学术界看法不一致。
4、如以半坡陶文为中国文字的起源,那么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5、如以殷墟甲骨文为中国文字的起源,那么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象形法:
也就是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方法,它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法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无法画出来的。虽然它的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
指事法
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添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会意法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达此字意思的造字法。例如:“零”就是会意字;“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合而成。
形声法
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运用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我们还可以不断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形声法也常常被优先运用到繁体字的简化过程中,如“优”、“响”等等。
本帖主题“零”字是属于会意字,零与靈(“灵”的繁体字)本来为同一个字源,但后来化成了“零”。零,甲骨文写作“雨”,甲骨文 写作“雨”表示上天降水。有的甲骨文 = (雨)+ (口,祝祷),表示向天神求雨。造字的本意是:亢旱(大旱)无雨时先民祝祷求雨;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 (祝祷),改成三个“口” (念念不停地祝祷),强调祷告之深,求雨之切;有的金文用“令” (要求)代替三个“口” ,表示天子求雨,神效灵验;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
“零”有以下多重含义:
零---(本义)亢旱无雨时先民祝祷求雨。
零---(名词)徐徐飘落的小雨。
零---(动词)降雨,落下。例:零落,凋零,泪零,感激涕零。
零---(形容词)空无的,数值大于负数、小于正数的。例:零分,零点,零数。
零---(形容词)稀少的,松散的,不集中的。 例:零散,零星,零乱,零碎,零件,零钱 ,零食,化整为零。
零---(副词)松散地,个别地。例:零用,零花,零售,零敲碎打。
零--- (形容词)灵验的,神效的。后来该含义已由“灵”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