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莲 于 2013-1-28 20:16 编辑
小时候,一到岁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办年。蒸馒头就是其中一件大事。那时候没有卖馒头的,都是自己蒸,我们家人口多,自然蒸的就多。我记得在蒸馒头的时候,母亲早早把发面引子拿出来,泡透,那时候不用酵母,用老面做引子。母亲和姐姐用三个大盆和面,然后放在靠近炉火的地方,开始发面。炉火旁温度高,面发得快。 早上四、五点钟,面发好了,母亲再把一些面粉放进去,继续把面揉在一起,整整三大盆,然后继续发面。等到面发开了,天也就亮了。随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 揉面是体力活儿,很累。何况要揉三大盆的面。有时候忙不过来,邻居大婶们也都会过来帮忙。要做馒头了,大人们把一块块面团从大盆里用刀切出来,一块块的揉,要用力,还要揉均匀,最后用手分成一个个馒头大小的面团,然后再继续揉,越揉越紧,越揉越均匀,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好吃。把小面团揉成馒头状,放在盖垫上,一个个排起来,很快一盖垫馒头出来了,圆圆的顶,像一个个小蒙古包,又像一个个蘑菇。母亲在上面盖上一块干净布,让馒头醒一会儿。看到像面包一样蓬松状,就开始上锅,那时候用的是大口锅,上下两层箅子,底层能放十六、七个,上层能放二十五、六个,一锅下来,能蒸四十左右的拳头大小的馒头。锅台旁边有风箱,在灶下点上火以后,放上木柴,拉风箱,火苗很快就烧起来,柴火旺,水很快就沸腾,馒头也就熟得快。看着锅盖开始冒出热气,就说明锅里的水在沸腾。继续添柴烧火,继续加热,持续二十分钟,然后不再添柴,小火蒸腾,等十分钟以后,开始起锅。起锅的时候,往往是我最兴奋的时候,我会跑上前去凑热闹,看着热气腾腾的馒头从蒸笼里拿出来,浓浓的香气扑面而来,看着白白的馒头,忍不住食欲大增。 就这样,同样的程序循环往复,馒头被大人们揉好,一锅锅放在蒸笼里,烧火蒸腾,再一锅锅拿出来,放在院子里凉透。馒头从蒸笼里拿出以后,就晾在院子里铺好的席子上,所谓席子,其实就是用高粱杆儿拼接起来的,透气性好,因时冬季,馒头很快就被凉透。然后就收在早就准备好的缸里。 一天下来,大人们累坏了,但收获也很明显。满院子的馒头和玉米窝头,还有一锅的蒸包,齐刷刷的摆在眼前。 暮色渐浓,我们又开始把凉透的馒头、窝头、蒸包,分门别类的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缸里,缸放在耳房内,里面不生炉子,冬天阴冷,利于保存食物。以前又没有冰箱什么的,所以耳房做了天然的冰库。 蒸馒头是我们当时那里的习俗,目的就是为了我们春节前后,不再忙碌,可以尽享新年的轻松和快乐。这些馒头、窝头等让我们家吃好长时间,有的要吃出正月。以前的馒头比现在的好吃,香喷喷的,沁入心脾。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怀念那浓浓的馒头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