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17|回复: 16

[诗歌赏析] 五言格律诗平仄格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8 17: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朵 于 2025-1-8 17:11 编辑

最近缘版和花仙子的五言格律诗,让我这样一个诗词小白,对五言格律诗有了初步的尝试和热情。我想,也许还有别的朋友对五言的格律有兴趣吧,我把五言诗的平仄基本要求发上来,有兴趣的一起来参考。

参考相关资料和我自己的理解,五言格律诗的平仄大约有以下4种格式:


↓1、五言仄起,就是首句前两字是仄声(仄韵落第二字)开始的

----规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五言平起,就是首句前两字是平声(平韵落第二字)开始的

----规则----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子----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3、五言仄起,首句入韵。
就是首句前两字是仄声(仄韵落第二字)开始的,第一句尾字就开始押韵。

----规则----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子----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4、五言平起,首句入韵。
就是首句前两字是平声(平韵落第二字)开始的,第一句尾字就开始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子----

花明绮陌春
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
流芳不待人



当然,还有些我们熟悉的五言古诗,是不在这个格律之内的,
比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类的只能叫古风了。

五言诗,每句的1、3字对平仄要求不严格,但要避免尾三平。

我刚刚尝试,还不太懂规则,结合资料能理解到的,目前就这些。

其他的,还请缘老师和其他高手来补充了。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发表于 2025-1-8 17: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一下,我对格律模模糊糊,确实需要好好学习
朵朵发这个很好。

点评

是啊,姐姐,我也是总记不住,要到处找,所以才想着发上来,咱们方便查找  发表于 2025-1-10 19:1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6: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朵 于 2025-1-15 17:50 编辑

格律诗必须押平不押仄吗?


出处同上楼


在严格的格律诗定义中,只要遵从“相替”、“相对”、“相粘”这三个平仄的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格律诗。从平仄的角度来看,格律诗并没有对押什么声调的韵作出具体规范。然而,由于绝大部分格律诗都是平声收尾,配合诗歌的吟诵体韵味,我们现在一般默认了格律诗平声结尾的规则。

从押韵本身来讲,诗歌的押韵分为排韵和隔句韵。排韵即句句韵,而隔句韵则是偶数句押韵。在诗歌中,除了汉武帝时期在柏梁台上作游戏联句时创建的“柏梁体”是排韵之外,其他所有诗歌形式都使用隔句韵。

在格律诗中,一联诗分为出句和对句(或上下句),为了和韵脚做出区别,单数句(除了首联可使用排韵)通常使用不同的平仄来断句。因此,在绝大多数平声结尾的格律诗中,单数句(三五七句)的声调通常和韵脚不同,以表示这句诗只是断句,并未到押韵完结之处。这实际上还源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通过押韵与否来标出“句读”,押韵的字就是“句”,表示这句话完结,而不押韵的出句断句就是“读”,这也是今天我们称“逗号”的来历。

如果首句是“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起平收格式,那么它必须和全诗保持一致的韵脚。在仄韵格律诗中,单数句为了区别出押韵,通常使用平声韵。然而,仄韵格律诗并不多见,我们通常将其简化为古体诗。

以五言律句为例,其格式分别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我们使用仄声收尾的句子押韵,是否还能保证平仄三原则的成立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以下诗句就遵守了这种合律的平仄关系: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很多人喜欢举孟浩然的《春晓》和柳宗元的《江雪》为例,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问题。孟浩然的《春晓》押仄声韵“十七筱”,虽然单句都是律句,二四位置平仄相替,上下两句平仄相对,但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仄韵,还是
折腰体。而柳宗元的《江雪》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合格的仄声韵格律诗比较有名的是王维的《竹里馆》和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这些诗都遵守平仄关系三原则,押仄声韵。因此,从格律诗的角度出发,并不能简单地说三五七句都是仄声结尾。实际上,如果认为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的话,那么押仄韵的诗在近体诗中虽然有,但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格律诗的三五七句并不一定是仄声结尾,这取决于诗歌的押韵和平仄关系。在平声结尾的格律诗中,三五七句通常与韵脚声调不同;而在仄声韵的格律诗中,三五七句则可能使用平声韵以区别押韵。所以从格律诗的角度出发,三五七句都是仄声结尾是正确的,不过,个人认为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押仄韵的诗在近体诗中虽然有,但可以忽略不计。



**********************
找到了我前几天最关心的问题,关于仄韵诗
好像明白了“折腰体”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7: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朵 于 2025-1-15 17:51 编辑

对联创作的八大禁忌



出处同上

对联创作有八大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四忌失替】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七忌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
对联的禁忌,还需内化一下

发表于 2025-1-8 18: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朵这个帖子很好。
这是基本格式,还有一些特殊格式,比如孤平拗救等。

点评

好,抽空我找到再补充一下,整理一个帖子,方便查找  发表于 2025-1-10 19:13
发表于 2025-1-9 04: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yxins 发表于 2025-1-8 19:36
梅朵这个帖子很好。
这是基本格式,还有一些特殊格式,比如孤平拗救等。

建议你再加一些关于古今平仄的说明,还有古韵今韵的相关知识。添加之后做一个版面长期置顶帖,以供初学者学习。(可以推荐一些诗词格律的检测工具网站)
发表于 2025-1-9 04: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花花了,这样的知识普及非常及时,送你一朵小红花

点评

谢谢烟霞,我一边学一边补充  发表于 2025-1-10 19:14
发表于 2025-1-9 12: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哪天俺也学学

点评

好啊,欢迎欢迎  发表于 2025-1-10 19:14
发表于 2025-1-9 13: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算不算


美 美 和 疏影  

人 缘 似 故 亲

迟 来 说 谢谢  

暮 鼓 擂 长街

点评

谢谢姐姐鼓励,等试试  发表于 2025-1-11 12:18
不错不错,如果试试二四句押韵,起码算打油诗  发表于 2025-1-10 19:1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6: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朵 于 2025-1-15 17:51 编辑

格律诗的七个尽量避免

转自WX公众号“醉是侠风骨”

1.避免重字:在整首诗中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的字,但本句句式内的重复除外。虽然有些优秀的格律诗中存在重字现象,但原则上应尽量避免。

2.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在诗句的非韵脚位置过多使用与韵脚同韵的字,会使诗句读起来拗口。

3.避免撞韵:在不用韵的句子(如七绝的第三句)的尾字,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造成音韵上的冲突。

4.避免重韵:一首诗中,严禁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为韵脚,这是诗歌韵律中的大忌。

5.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这涉及到诗句开头的音节组合问题,过多的相同声调或音节组合会影响诗句的音韵美感。

6.避免七律的三仄尾:七律的尾三字如果都是仄声,会破坏诗句的韵律平衡。

7.避免押韵单调:在押韵时,平声韵脚应兼顾阴阳,避免全用阴声或阳声字,以保持音韵的和谐与丰富。

不过,这些规则只需要理解注意,不需要当成桎梏枷锁,历史上不乏诗歌从严格意义上讲违反了上述某些规则,但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而成就了佳作。如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犯韵: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第二字“山”与第七字“山”相同,形成了挤韵(犯韵)现象。

挤韵与撞韵: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南、岸”二字挤韵,且第七字“岸”作为白脚(非韵脚)与韵脚“间、山、还”撞韵,均使用了“an”韵。

然而,王安石在第四句巧妙地运用“照我还”,使整句诗呈现出“活韵”效果,有效消除了撞韵的问题。同时,“岸”字作为浅意开口音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挤韵带来的不适感。

尽管《泊船瓜洲》在韵律上有所违规,但王安石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驾驭能力,成功地将“死韵”转化为“活韵”,使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千古名诗。

所以说,在诗歌创作中,对于韵律规则不应绝对化,关键在于如何灵活运用,创造出既有美感又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初学者在遵循基本规则的同时,也应勇于尝试和创新,但需注意谨慎把握,避免过度违规。

**********************
这是我自己作为初学者需要最先注意的事项,放这里做个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5-4-6 13:59 , Processed in 0.069310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