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57|回复: 25

[其他话题] 译文:揭秘美国的网络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 1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19-5-1 10:53 编辑

这篇文章是一年多以前,痴迷英语的时候,应约给一份内部期刊翻译的一篇资料性的东西。这篇文章的原文,来自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评论网站。该文是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斯诺登事件之后的新闻业》中的一章:《监控时代新闻自由的未来》。由于篇幅过长,所以,译成之后,没有被选用,所以,除了个别要好的朋友之外,至今没有人读到它。但俺这人就是敝帚自珍,觉得花费了那么多心血搞出来的东西,总不舍得一扔了之。这两天偶尔又翻出来瞅了两眼,觉得该文还是蛮有趣的。又想到,近来一直在忙,都好久没到散文版来写字了,多少有负俺老乡妹梅朵的盛情。所以,就决定拂去该文的尘土,把它贴在这里分享一下。在此,需要郑重地声明一下:由于俺的英文是三年前为了应付职称英语考试,临时从初中一年级单词重新背起的完全自学速成的哑巴英语,所以,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肯定比比皆是,诸位切莫把它认真地看,就当成无聊的时候看个闲篇就成。

             揭秘美国的网络战
              作者:大卫.桑格 编译:东西

斯诺登事件究竟带来了什么变化?在隐私保护领域,起码到目前为止,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在2013年夏天,斯诺登事件之后美国国会随即召开的关于安全和隐私权如何平衡的会议上,没有迹象表明,对于国家安全局或对外情报监视法院的相关法律因为斯诺登事件而产生了什么明显的变化。
          1
在国家安全局的实际行动中,最大的变化是奥巴马总统于2014年1月宣布的命令终于在2015年年末得以生效。该命令要求,政府应设法清除因所有进出美国的电话而积聚产生的庞大的元数据的数据库。这使得政府摆脱了那些保留电话记录的美国人,并把责任推到了电信公司身上。他们尽管不情愿,但受政府所迫,又不得不去扮演这个角色。有些情报官员(包括一些总统候选人)抱怨说,这一变化将使美国更难追踪恐怖分子的通讯。但是他们忘记了,国家安全局本身也曾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过放弃对元数据的收集,因为他们从中所获实在是少的可怜。

除此之外,斯诺登事件发生后的三年来,政府也很少强制私营企业在监控中扮演角色。苹果和其他一些公司对允许“后门”进行加密通信的呼吁进行了抵制。奥巴马政府也并不想把这事继续下去。这是硅谷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迹象。斯诺登事件泄露了美国政府利用美国公司收集数据的事实,它毒害了两者之间一度非常重要的关系。

斯诺登事件发生后,在中央情报局内部,有不少人开始清理家庭珠宝。但在国家安全局内部,斯诺登事件的影响则比较深远,但这也许并不是斯诺登原来想象的方式。国家安全局也许从来也不曾想到,机构内部单独的一个因为心怀不满的官员,或一个意识形态不同的签约人,就会给他们造成如此的伤害。斯诺登是通过运行该机构的计算机系统来做这一切的。因此,在今天,像他这样可以访问大量文件的系统管理员,不会再被允许独自一个人下载或移动文件。如今有了一个“双人规则”,这让人联想到那些握有发射核武器密钥的保管员。“双人规则”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个人的独自表演。同时,据国家安全局透露,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检测技术。这一新技术,将使得像斯诺登那样的“网络爬虫”,扫描成千上万的文件而不发出警报这样的事变得不再可能。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斯诺登事件对国家安全局最大的影响,并非是促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而是再次确认了他们对泄漏本身——最主要的是将机密文件泄露给新闻媒体的恐慌。

非常奇怪的是,国家安全局的内部委员会,在评估了斯诺登事件造成的损害之后,他们极力推荐和大加嘉许的内部变化居然是新成立的“媒体泄露专案组”。好像这里的问题就是那些曾在全球范围的公众领域广泛传播斯诺登文件的报纸、广播和网络出版商。问题的核心当然并不在于媒体,而在于机构内部的监管不力,从而使其得以接近了那些远远超过自身需要的敏感材料。因此,该专案组更恰当的名称似乎应该是“内部威胁和内部管理工作组”。正如国家安全局的一些官员私下里所承认的那样,对于一个轻易就能将国家安全局击败,带上在其保护下的海量数据偷偷溜之大吉的内部人员来说,这个机构之脆弱简直超乎想象。

或许因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此前从未遭受过如此尴尬的损失,因此,国家安全局从来不曾进行过定期的复审,来权衡其花费如此高的政治成本所搜集来的情报的价值,以及此类行为是否会有朝一日大白于天下。这种审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倒是每年都在进行,因为他们需要评估其隐蔽行动的成本。然而,正如一位资深情报官员在斯诺登事件后不久所说的那样:“中情局是用来泄密的,而且他们通常会权衡在行动时泄密的可能性。美国国家安全局则并非如此。”当然,如今,国家安全局的这种奢侈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每个周,都会有更多的文件被泄露到公共领域。

如今,事后来看,斯诺登在计划进行披露的时候,大概几乎没有想到自己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也许,他原本只是想唤醒美国公民,然而更深远、更重大的反应接踵而至:通过这样的方式,盟友们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通过这样的方式,世界各国逮住了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和贸易利益不惜采用间谍手法的证据;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了解了美国开展网络攻击的规模和范围。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它,世界各国得以寻求狙击美国技术在本地市场的优势的途径。他们还会在是否应该进口美国货的争论中突然发现:购买美国货,实际上就相当于让美国国家安全局走进自己本地的网络。

此外,在斯诺登事件的深处,国家安全局和其他情报机构还刺穿了美国公司的加密和传输系统。斯诺登在美国政府和那些需要市场去成长的企业如苹果、谷歌、微软和硅谷的那些初创公司之间打入了一根楔子。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从二战时期对恩尼格玛密码破解开始,一直到“9.11”后持续了很多年的反恐行动中,凡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都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帮助美国政府的监控活动,并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协助美国政府对付来自网络的威胁。然而,如今,这些公司都公开宣称自己首先是一个国际公司,这虽然多少有点跟美国利益作对的意味儿,但是,为了保护他们在海外的业务却也不得不如此。

上述变化是好还是坏?假如没有斯诺登事件,这一切究竟是不是无可避免?这些问题尚存在争议。但是,在华盛顿,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远远少于对安全与隐私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国家安全局应该存在何种形式的监控的争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会很好地证明:美国政府与那些作为美国经济发展动力源泉的技术公司之间的那道巨大的鸿沟,是斯诺登的一个不朽的遗产。

随着硅谷以及诸如苹果,谷歌和微软等一些公司对军备竞赛的参与,这样的争执每周都在上演:美国政府忙于保护其对数字时代通信系统的控制权,而这些公司则决心阻止国家安全局和其他情报机构的介入。
首先,最明显不过的是,现在世界各地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如何运作已经了解的太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积聚一个极其庞大的进出美国的电话的元数据的数据库,显然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梅朵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19-5-1 10:46 编辑

2
在过去的十年,美国国家安全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网络计算机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最起码也要与其他国家并驾齐驱。他们的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传统的间谍手段。但是,在进入数字时代以后,该机构的功能显然已经大幅度升级:窃听疑似恐怖分子的计算机通讯;窃听利用视频进行通话的外国对手、甚至许多盟友;监控美国政府认为需要了解的任何人的电子表格、照片和应用程序。正如《纽约时报》的斯科特·谢恩所言,该机构已经变成“具有惊人能力的电子杂食动物”,它不仅仅具有偷听能力,而且可以利用这种能力来展开网络攻击。

在开发上述武器方面,美国政府大概付出了自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来最大的也是最秘密的技术努力。美国总统从不谈论国家的“网络能力”,即使偶尔提及,也总是采取最间接、最拐弯抹角的暗示方式。奥巴马总统就曾在2015年初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提到美国的“能力”,但接下来便很快继续谈论别的。在对这些系统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国家安全局,还是在受其指导和管理下的姊妹组织——美国网络司令部,美国政府几乎禁止了对于这些功能强大的新工具究竟该如何使用的任何争论。

美国政府对于自身网络秘密会被泄露的担心,实际上早在斯诺登事件之前就开始了。现代规模最大、最复杂的网络攻击——利用超级病毒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攻击的所谓“震网”行动,就是美国和以色列联手干的。这是一个号称“奥运会”的超大计划的一部分。用“奥运会”命名的这个行动代码,代表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该计划要用网络武器,去完成一个过去只能靠投弹轰炸核设施或派人前去搞破坏才能完成的任务。美国和以色列联手开发了一个计算机代码,将其嵌入控制器,然后,启动了伊朗设在纳坦兹的庞大而又复杂的核浓缩设施。就这样,伊朗的核离心机突然失控,而且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炸开。伊朗对此曾感到大惑不解。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网络司令部来说,此举证明了软件“植入”的可能性。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说法,这叫做软件的“武器化”。奥巴马总统对该计划给予了密切的监视。不过,他也担心该计划说不定会暴露。他很清楚,该计划如果一旦最终败露,那么,其它国家就会感到,如果继续照这条路走下去,所谓的民主国家的自由也就走到尽头了。

在2010的夏天,因为软件中的一个漏洞,“震网”蠕虫病毒把自己给暴露了。两年后,纽约时报披露一个了更广泛的计划,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重大泄露事故的调查。尽管这些报道揭示了华盛顿——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的广泛证据,但是在法院的最终判决中却并未对此予以承认。这似乎太令人担心了。因为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正与伊朗就其核项目的未来进行谈判,而且经常与其以色列盟友发生争执。接下来,就发生了斯诺登事件。斯诺登事件进一步表明,那个号称“奥运会”的庞大基础设施,只是这场耗资巨大的新型战争的一部分。现在看来,奥巴马政府有可能会选择重新承认这些努力,利用被泄露出来的内容震慑那些利用自己的网络武器袭击美国的其它国家,诸如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等。否则,他们便会决定保留那些他们可以挽救的有关该程序的所有秘密。

保留这些秘密似乎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担忧:其一,可谓是陈腐的老生常谈,那就是假若不这样的话,就势必会冒暴露那些依然敏感的程序的风险;其次,没有哪届美国政府会赞同在开发网络武器方面予以某种限制,或者,对于这种能力去做类似军备控制之类的谈判。因此,正如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始终避免加入核条约,想在更长的时间内享有其核技术领先的地位一样,美国如今也同样希望自己在能网络武器方面保持领先优势;其三,如果承认美国在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就无异于表明美国的对手开发研制类似武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同时,还会造成美国政府在言行上的巨大反差:斯诺登揭示了一个类似“曼哈顿计划”规模的技术努力已经延伸了两个总统任期。估计没有人知道对此该如何予以评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0: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19-5-1 10:47 编辑

3
目前来看,美国的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开始变小。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布什总统曾使用过一些早期的武器,利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能力,进入个别恐怖分子的个人笔记本电脑和网络。有时候,他们会为了一次会议或某个假想的操作,通过操控数据,确保某个特定的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显露出来。在那里,会有一支特殊的军队,或一架无人机正在等着他。到布什总统任期结束时,他已下令对伊朗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

然而,有关消息在布什总统任期的最后几天被媒体捅了出来。当时正在了解美国网络攻击能力的奥巴马对此大为震怒。他让他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展开了一个关于重大泄露事故的调查。数年后,罗伯特.盖茨在他的回忆录里披露了当时的一些情况。有点古怪的是,对于泄露事件,奥巴马并不是一个人在恼怒。在博客里,斯诺登用他的化名对泄露一事进行了谴责,认为这造成了国家安全的一个突破口。很显然,他后来已经修正了自己原来的某些观点。

但是,回顾起来,我们可以发现,那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它标志着新总统准备在国家的最深处,继续保持美国网络攻击能力秘密的一系列决定的开端。只不过,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恐怕没有那个政府会与这样的盟友进行合作:炸毁伊朗的离心机,进入朝鲜的系统进行间谍活动以及准备展开潜在的毁灭性的攻击,以及渗透到中国快速增长的网络所留下的脚印。而且,如今,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那些脚印。


从斯诺登事件中我们了解到,在定制合适目标的同时对伊朗发起的攻击,是一个巨大尝试的一部分。这一尝试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其目标便是能够开发一种更全面的方式,进入美国的盟友和对手的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因此,这个事的轰动性远远大于对国内的监控,因而占据了斯诺登所寻求的媒体的头条,而且在很多方面更具有技术和政治上的挑战性。美国的打算是,在全球网络的每个主要通道和要害节点,都“植入”作为攻击预警系统的计算机代码。这有点像是冷战时期美国为对付前苏联装备了弹道导弹的核潜艇,而在海洋里部署的水下麦克风。不过,美国如今设计的这些植入物,并不仅仅只是被动的监控。他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比如,改变目标网络的数据甚至彻底摧毁它。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0: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19-5-1 10:49 编辑

4
在斯诺登事件的两年之后,新闻机构仍然在通过报道一些关于此事的更基本的事实,尝试着与国家安全局进行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发表这些基本事实的强烈反对态度,使得事件变得扑朔迷离。在对斯诺登事件开展调查之初,有些美国官员认为,斯诺登在香港和莫斯科逗留期间,中国和俄罗斯几乎肯定是获得了斯诺登数据宝库的完整的副本。而斯诺登否认了这一点。但是,不管他们究竟是否获得了这个宝库的完整副本,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和俄罗斯现在对植入程序的了解比过去已经多得多。这一部分恐怕应当归功于斯诺登所泄露的文件。这些文件与个人隐私毫不相干,但却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所作所为大白于天下。


比如,使用一个开源程序构建工具——蚂蚁程序,就能够使美国越过许多国家和公司为保护自身计算机系统安全常规使用的防火墙。分离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比如,伊朗在操作他们的核离心机的时候,就为计算机设置了防火墙,作为对付网络入侵的终极防御手段。然而,美国和以色列使用一系列新的和旧的技术,就极其轻松地越过了“空隙”。事实上,在斯诺登的文件中,就包括一个产品目录。利用它,可以获取USB卡和电子板,进入目标计算机。然后,使用低频无线传输手段,从七英里之外,就可以完成代码的传输。

利用类似的技术,他们还突破了被许多美国官员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前沿阵地的通讯和网络交换巨头——华为。很显然,针对华为展开的行动,没有发现任何真实的证据。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把“植入物”植入到了中国的系统中。这样一来,即使日后服务器被运送到了美国的对手手中,比如,拉丁美洲,或者欧洲,美国也可以轻松进入。非常讽刺的是,多年来,华为几乎被完全禁入美国市场,就是因为美国人担心华为会做类似的事儿。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0: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19-5-1 10:48 编辑

5
我们之所以了解这段奇怪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在斯诺登事件之后一个很长的时间里,那些一点点地不断泄露出来的文件为我们提供了证据。毫无疑问,读者会发现自己两眼一抹黑。很难搞清楚什么程序是以前泄露过的,什么程序比别的程序有了较大的改进,以及哪个程序代表着真正的新能力。比如,每个人都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寻求进入别的国家电话系统的途径。但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欧洲公司的攻击,使得智能手机的SIM卡可以直接植入线路,这可以算做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在新闻上,新的斯诺登文件,结合着有关已经释放出的那些旧的文件的报告还在稳定地不断推出,几乎每个月都要引发一场政府与一些新闻机构之间的争论。政府官员们质问:“在这样的节目中公开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他们认为,毕竟,美国国家安全局是一个对外的情报机构,他们侵入的是外国的手机,或者是像华为这样的公司,或者是破坏伊朗的核计划,为谈判争取更多的时间,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六十年前美国国会就组织机构去干的事儿,有什么好报道的呢?


然而,答案并不总是那么简单的。而且,报道中的有些细节已被删减。不过,已公开的案例可以归结为:在数字时代,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易受到黑客攻击的所在。我们已经成为攻击的目标,从我们的家得宝信用卡到我们在摩根大通的的银行帐户,再到包含大量私人医疗数据,我们用于蓝十字、蓝盾索赔而存储在计算机系统里的健康信息。当美国国家安全局经常入侵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系统,不管是搞间谍活动也好,还是搞其他破坏性活动也好,这无异于为其它各种势力创造了跟进的路径。作为国家安全局的负责人,迈克尔·罗杰斯2015年初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论坛上曾说,国家安全局削弱加密系统的每一个努力,就像“在你的汽车挡风玻璃上钻洞”。有了这个洞以后,那么,不仅国家安全局可以飞进来,其他国家操纵的黑客部队,也可以跟在伊朗网络战之后一道飞进来。

此外,美国对别的国家的计算机系统实施网络攻击这一最极端的行为,也引发了一个问题:美国在跟世界各国就建立网络世界的军备控制意识这一问题展开谈判的时候,究竟想要一些什么样的规则?美国官员最常引用的例子,是奥巴马总统曾频繁地谈论过要建立一些网络“规范”,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别的国家去窃取某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但是美国不会去单独地制定这些规范,即便是使用美国的表达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1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坐这里还算不算沙发呢
发表于 2019-5-1 18: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东朋友贼厉害,中文、英文呱呱叫啊!!
在下佩服佩服!!

沙发呢、板凳呢、地板呢?
咳咳咳,估计我第一名也只是泥土地了不是,啊呀呀。。。。。。

点评

惭愧!样样通,样样稀松。半瓶子水瞎咣当就是了。多谢美人夸奖,顺祝节日快乐!  发表于 2019-5-1 22:39
发表于 2019-5-2 13: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东老师关于斯诺登的译文,真的很吃惊,第一,这种政治性新闻性的文字很严谨,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况且需要用词用句要准确无误,表达观点更是要鲜明,不像文学作品可以有自己的挥发想象,所以翻译起来其实更难,每一句都要拿捏的到位。
最近特别忙,一直加班,眼睛都累的不舒服,但是看到东老师的译文,还是忍不住一气看完。不管东老师怎样自谦怎么学来的外语,但是翻译的整体效果非常不错,何况这么长篇大论,能有这决心这毅力已经让人非常敬佩了。当我看到这一句:“世界各国逮住了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和贸易利益不惜采用间谍手法的证据。”哑然失笑,这个逮住用的太贴切了,没译成抓住或者拿住,而是逮住,这一个词,就把美国窥视偷听的事实表现的淋漓尽致。东老师译文非常用心,字词句都很严谨,把整个事件表述的非常清楚,但不拖泥带水,敬礼!
这一段译的非常准确,也是整个事件的真相:“事后来看,斯诺登在计划进行披露的时候,大概几乎没有想到自己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也许,他原本只是想唤醒美国公民,然而更深远、更重大的反应接踵而至:通过这样的方式,盟友们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通过这样的方式,世界各国逮住了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和贸易利益不惜采用间谍手法的证据;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了解了美国开展网络攻击的规模和范围。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它,世界各国得以寻求狙击美国技术在本地市场的优势的途径。他们还会在是否应该进口美国货的争论中突然发现:购买美国货,实际上就相当于让美国国家安全局走进自己本地的网络。”
记得斯诺登事件出来的时候,我刚拿到去读书的offer,所以多关注了一些。

附:斯诺登事件牵扯中国的一些说法:
当时,斯诺登这事来的太唐突,考虑到国际影响和各方态度,中国权衡再三没有同意斯诺登的入境,并顺水推舟把斯诺登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俄罗斯。
斯诺登事件,由最初针对中国,并测试全球对美国忠诚度的骗局,在中俄联手下演变成了一场让美国出糗的闹剧。
如果计划一旦成功,斯诺登提供的大量伪造数据将对中国造成重大国际战略误判,同时美国也会给中国施加巨大的外交军事压力,如果斯诺登演的足够好还能成功打入中国国家安全系统,对中国国家安全进行深入破坏。
斯诺登在这场闹剧里越来越身不由己,不得不发表愿意回国的声明,向美国施压,争取早日解脱,而美国深知斯诺登不会轻易有狗急跳墙,咬出美国幕后主使的可能,在极力避嫌撇清关系。
在大国博弈下,个人利益永远值得忽略。这也是斯诺登最初没有想到的。对斯诺登,站在不同立场上,有人说是“小人”,也有人说是“英雄”。
说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泄密者、叛国者,是因为他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的公敌、是卖国贼。斯诺登“背叛”的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斯诺登“背叛”的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政府都心照不宣的那一套“潜规则”。他违反了雇佣他时的宣誓和所有承诺,没有职业道德。他可以不干,没有理由背叛。斯诺登没有对于自己祖国——美国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他泄露信息的行为体现出他对于美国行为的不认同并且做出了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同样践踏了美国在世界的尊严,破坏了美国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和荣誉感。搁中国就是叛徒或汉奸。
说他是英雄,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实施“棱镜计划”监听行为是正义之举。因为他的此举维护了普通民众的权益,是视为维护人权的英雄,是正义、民主与自由的象征。霸权主义背面做的事情太肮脏、太罪恶斯,良知发现、正义呼唤,诺登只是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看待问题揭露问题,让世界都看看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背着其他的国家在做无耻下流的事、不光彩的事。他为世界揭穿了罪恶,是个有正义感的人,是为人类正义事业作了杰出贡献的人。
我觉得斯诺登事件不会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是正义感还是阴谋论,是勇士还是叛徒,现在下结论或许太早,若干年后,中情局档案解密了,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点评

安卉,真的很欣赏你。  发表于 2019-5-7 22:31
安卉好棒,人才呀!  发表于 2019-5-3 09:35
 楼主| 发表于 2019-5-2 16: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西- 于 2019-5-2 16:21 编辑
安卉 发表于 2019-5-2 13:01
看到东老师关于斯诺登的译文,真的很吃惊,第一,这种政治性新闻性的文字很严谨,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

非常高兴看到安卉來这里驻足,非常感谢你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读完,还写了这么多字的点评。上网也有好多年头了,帖子写的好的,见过不少了。但能把别人的帖子读的这么认真,这么细致,又能清楚地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感觉的,这么多年你可以算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了。真是万里难挑一啊:-)也向你表示敬意!
翻译这篇6000多字的文章,整整花了我一个周的时间,每天晚上都在那里仔细地推敲。这也算是我第一次翻译这种比较枯燥的文字吧,所以,翻译时的新鲜与兴奋劲儿远远超过了劳累。你看的真的很用心,你列出的 那一段文字,确实是我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一段。
反复看了你所附的那几段文字。觉得对斯诺登事件的理解又加深了很多。确实,这个事件从头到尾都透着诡异。兵不厌诈。古代有群英会蒋干中计,有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如今的招数估计更不会少吧?
再次向安卉表示谢意,谢谢你的鼓励!另外,注意多休息,别累着眼了:-)
发表于 2019-5-4 17: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有朝阳群众  还怕什么网络战?

我们的信息被国家监管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我今天刚在淘宝看了几个内裤的网店

下午就有推送,做内裤的广告,这个就恶心了

我今天看了看房产的消息
明天就有各种贷款的 装修的 卖方的 电话打上门
更恶心

就好像我今天结婚了
晚上就有人上门推销避孕套一样

这种信息的泄露 , 才是我们最反感的,也是最抵触的。

国家处于安全角度,对部分信息进行监管,我觉得是合理的。

点评

严重同意!现在有些商家确实就是太猖狂了。打开浏览器,就不停地见到自己在网店搜索过的东西,这一手实在是太讨厌了。监管是必需的。  发表于 2019-5-5 19: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9 12:39 , Processed in 0.06484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