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健 于 2015-7-17 14:22 编辑
时至小暑,古人云,暑分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唐代元稹有诗云:“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一首叙述小暑的小诗,却非常贴切的把这个暑期所有的景致囊括。因为一场雨期过长的梅雨,院子周围的景也悄然的上了妆色,那黑色的瓦像尘封的古老往事,在雨滴的浸润里显得更有韵味,那远处青山黛竹层次分明的绿色也更加浓郁,尤其是廊下下的那些石头缝里,滋长出来的一层层厚而浓密的苔藓,让我深爱上这个节气,一颗按捺不住的心,也更想往出去走走看看,沈园便如此成了我的首选之地。
这不是第一次游览沈园,却怀着截然不同的心境。第一次来沈园,慕名的是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年少时会做的傻事,以爱之名义把一件其实普通至极的事弄得轰轰烈烈,谈个恋爱也要与对方一起领略生离死别的爱与哀愁,幼稚的甜蜜。现在踏入这里,却有种淡然,有份从容,我来这里,只是走一走,领略这份夏的绿,是一份心灵的游历。
进园就能看到一处廊檐,廊檐下挂满了风铃,风铃的末端挂着木牌,木牌上写满了祝福语与情话。穿过廊檐,顺着步道走在园林中,鼻尖便萦绕着一份淡淡的甜香,是桂花的味道,使人心怡。闻着这份淡淡的香,听着不远处悠扬的埙曲,踏着浅浅的步子,畅游在林荫小径上,倒有一种清欢的味道油然而生,似乎一切都开始安静下来,连时间也随之慢下来了。一直想要找到这样的一处静谧,不被人打扰,翻开一本书,坐在石椅上任时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或者再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太多的言语,只是静静的一起欣赏,也是一件妙事。而此刻,无书亦无友,所有的思绪都显得沉默,只是静静的领略夏的暑意,享受每一份绿色。
这绿首先就在那葫芦形状的池塘里,池边上的荷花尚未全部开放,偶有几株静静地娉婷而立于万绿丛中,像仙子般顾自绽放。荷叶的墨绿,衬着荷茎的青绿,把一朵朵待放的荷包清雅的托起,体态轻盈而不妖冶,清风一吹,更是摇曳生姿,如果我是舞者,定要好好观摩,牢牢记于心内,把它们的一静一动都刻画在内心里,让自己演出它们最美的荷魂。荷叶的绿因着阳光的照射,水光的反射,更是光影陆离,明暗纷呈,碧波浪涌,俨然是为荷花提供的天然舞台。
荷塘旁边是东苑,与荷塘只一墙之隔。这一墙,满眼都是绿色,有翠竹,有青藤,有不知名的长满小果子的树,这些绿层层叠叠的夹杂在一起,却依然有阳光趁着空隙照射进来,形成斑驳的影像在人的身上,手上,脚上,偶尔在这些绿色中钻出一朵凌霄的红,就让人欢喜的很了。我喜欢把镜头对准朝阳的叶子,通过镜头可以看到它们被阳光晒得经络分明,透着生命的喜悦,鲜嫩而充满活力。
这份夏的绿俨然冲淡了园子里陆游唐婉的那份哀怨情愁,倒让我十足的享受了安静与清凉。不得不说,心境不同了,心里装的东西也不一样了,所以即使园还是这个园子,景也还是那些景致,品的味道却完全不同了。其实园子本就是供人欣赏的,它的功用也无非就是为了给人一份休憩之地,冬天晒暖夏日乘凉,可偏偏这份最简单的初衷被世人无限的扩大化,把这份清净给破坏了。他们慕着爱情之名而来,却不是为了细细的品味这园子里的每一草每一木,只是匆匆的一枚过客,踏过这个园子的角角落落,用脚印镌刻到此一游的痕迹。不禁心生唏嘘,在经年里看着人来人往的一草一木,它们是否也曾概叹自己的遭遇,那些被时间浸润出来的诗词文化的沉淀,为何会被游客以匆匆的脚步替代?为何那些清淡而深邃的美好会那么轻易的被忽略?
游览这样有古意的园子,要怀着欣赏的态度去领略它本身含有的深度的,而不是为了它的知名度去为它添上世人的痕迹,以为就此可以与它共存。比如二十世纪新新人类用石头一笔一划在竹子上刻下自己的痕迹,比如用风铃挂起在廊檐下的每一串现代风铃,歪歪扭扭的字迹,俗不可耐的没有新意的祝福语,一切都格格不入,突兀的很。他们的到来,只是一个驱壳到此处游荡,留下很多的生活垃圾扬长而去,再无其他。园子它有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读懂了它,你了解了它,它亦会以自己的方式把你写入时光里源远流长。我想,这大概也是沈园为什么会留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