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5-2-16 22:31 编辑
老辈人就等着过年才吃细粮,连蒸馒头也要等到二十九,大概是怕太早蒸出来被孩子们提前享受了。我小时候也赶上吃供应粮,平常很少吃白面,所以看见白面馒头也馋,于是就盼着二十九赶快来临。而我妈还偏要等到二十八才发面,二十九的上午才撸胳膊挽袖子,蒸这顿白面馒头,而我和妹妹就眼巴巴地瞅着,等着第一笼出锅。 即使日子难过那会儿,馒头也要蒸到够初五吃的。八岁以后,馒头蒸得更多,估摸着能吃到正月十五。那时候虽然没有冰箱,但是天气比这会儿要冷得多,吃食放在院子里存得住。 正月是个理直气壮偷懒的时段,熬夜到三更,起床到三竿,没人会说你,反倒是那些早睡早起的,会被人嘲讽为不会过年的。我觉得北方的经济落后缓慢,和北方人这种容易满足的心理有关。四季分明的北方,冬天自然就得歇犁缓耙,比不得南方腊月里也能种水稻。既然比不上你的富足,那我就做一回逍遥游,过一回神仙般的日子,算是自我安慰罢。 除了蒸大白馒头,家家户户还要蒸一些花面馍,枣山、白兔、童男童女、月季牡丹……捏得跟真的似的,蒸好了再点几个红点,显得喜庆。除夕夜里点燃旺火(大同地区风俗,用煤块垒成塔状)的时候,要把花面馍摆出来供上,祈福求安。供完之后要在旺火旁烤干,直到焦黄酥脆,孩子们可以拿来吃,可以去病去晦气。 我妈的花面馍蒸得不如我奶奶,主要是花样少。虽然我只和奶奶过过两个春节,但是我至今记得我奶奶的巧手,那童男童女居然能捏得正反两面都一样,牡丹花的花瓣和花蕊用青红丝一点,那叫一个灿烂。可惜老太太去得早,又一直在老家,这手艺我妈还真没学上。不过,我妈那老三样捏出来,也够哄我的女儿她的宝贝孙女开心了。足矣! 二十九这天,还要蒸一大锅米饭,这叫隔年饭,表示年年有余,来年富足的意思。正月里,早晨起得晚,或是晚上不想吃油腻,就从院里的水缸里掰一块米饭下来,扔进锅里用水煮了,这叫穿饭,简便省事。 有人说世界的发展应归功于懒汉,正是因为他们想偷懒,才会创造发明那么多省力省事的科学技术。我这里借用一下,北方的春节之所以有那么多老风俗,除了二十四扫房子,全是为了一个正月的好吃懒做作准备,这不也是偷懒么?不过这个偷懒可没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记得了,当然,除了我这个懒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