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6-5-11 10:32 编辑
前言:在回复上一个帖子《谈谈愤青》之前,还是先把本篇《老愤青》发出来吧。回眸反思,也不得不说,前面的《谈谈愤青》其实只是引子,本篇《老愤青》才是当时写文字的初衷所在。
当时的我,还在为那一场友好约定的辩论而恼怒,约定的另一方,年龄比我大不少,经验阅历和见解都曾令我佩服,但辩论中对方的用词之刻薄却超过了我能容忍的底限。当时辩论的内容包括“民主是不是多数人说了算”,“民主需不需要精英启蒙”等当时比较时髦的话题,尽管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面对他反驳文章的语言,还是感觉大大超过了预期。很短的一篇文章,却用到以下犀利又刻薄的词语:企图强奸人民的流氓、意淫患者、不孝儿孙、利益集团的帮凶、这就是奴隶……
我当时在他的帖子回复说:
两个女学生打架了,影响很不好,找到我这里来调解。我了解情况,才知道两人原本是好朋友,整天形影不离。这次打架是因为两人在餐厅对桌吃饭,相互踢着玩,结果一方感觉对方踢自己踢重了,有点恼,于是也加大了力度踢对方;对方也感觉很不高兴,于是也加重力度,就这样你来我去,互不相让,两个好朋友竟然在餐厅大打出手。
倘若两人中有一方感觉对方力度超过了玩笑的限度,及时收住,也不至于闹到最终大打出手。
所以,辩论不是战场杀敌,还是衡量一下自己所能承受的语言力度更好。调侃算是幽默,但轻蔑恐怕就超过了幽默的界限了。
我感觉,你的文字不是辩论讲道理,这属于语言暴力,照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我不退出辩论,应该再说的多么刻薄犀利甚至恶毒才能感觉气势上略占上风呢?
当时的我,虽然很显得很有风度的退出了辩论,但心里难免窝着一股火气,也就是说,风度只是假象,其实,我很愤怒!在恼怒情绪下写成的文字,尽管一再表明自己反对情绪化,而文字中弥漫的恰恰是浓浓的情绪化倾向(敢于反思就是进步了吧)。
“老愤青”
有学者说:从中国近代历史看,愤青是激进而危险的,因为他们过于情绪化、不独立思考、不愿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很容易为野心家利用并成为邪恶势力的打手。
我赞同这一观点。一个社会,如果不是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的绝望境地,愤青永远不应该占据社会主流。
按说,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青年人拥有活力激情,中年人趋向沉稳睿智,老年人足够淡定从容;但反思当前社会,却是青年人没有活力激情,中年人缺少沉稳睿智,老年人又不够淡定从容。
如我上篇文字所言,社会发展至当前阶段,拥有一定数量的愤怒青年或许不足忧虑,更值得思考的是,一群中老年人仍然盲目愤怒且偏执尖刻。只能说,这样的社会还不够成熟。
网络,往往成为“愤青”的聚集地,而其中不乏一些从年龄来看已远远脱离青年的一些人。他们已经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却既不沉稳睿智更不淡定从容,只有内心的一股子无来由的怨气和愤怒。我把这些人称为“老愤青”。虽然“老愤青”这个词语有些自相矛盾,但我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来称呼这个群体。
他们之中有的已经在网络有一定的名气和粉丝,他们有知识,有见解,一般能够哗众取宠,最能迎合部分愤怒青年们的改变社会的急切愿望。但是他们的文字读多了,你就明白这种人心性偏执,气量狭小,对社会对人群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充其量,不过是级别高一点的“愤青”而已。他们或许可称为一时的才子,却因为智慧格局太小,实在难成大家。
“老愤青”们的特点是:他们自我感觉永远都比别人高明,喜欢大声疾呼,喜欢指责时事;貌似义正词严,动辄义愤填膺;时不时摆出大公无私,大义凛然的架势,把自己置身于道德的制高点上,扯大旗作虎皮,俨然他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这种人,有的看似见解超群,但到具体的事情上,他往往拿不出真正可行的建议;说起来谁都不如他,做起来他可能谁都比不上。
表现在网络上,就是容不得别人探讨不同意见,一旦不合口味,极尽冷嘲热讽谩骂挖苦之能事,恨不能将对方一棍子打死。
究其心理因素,“老愤青”们应该是在童年、少年或中青年时代饱受压抑。这压抑,可能是一种壮志难酬的忧愤,也可能是一种无人欣赏的怨幽,还可能是一种志大才疏的落差。这其中,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性格因素。但一般而言,“老愤青”们往往欠缺自我调侃解嘲的幽默感,缺乏豁达开阔的心胸;世事人情的通达能力不够,对他人的包容和尊重能力不足。
别被他们貌似正气凛然的口号给忽悠了,以为他们多么的忧国忧民,高尚无私;其实,这些人不过是借着这些高调来宣泄自己心理的压抑,打开自己心中的潘多拉盒子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