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仓颉造字,鬼哭神怨以后,就有了文学。实在不曾研究过所谓文学的定义,那是学问家的事情。就凭我们常人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底蕴,当不得能够验透文学两字的含义,从九年之后,一切都是道听途说而已。话虽如此,也并非常人没有资格对文学评头品足,毕竟文学无疆界也无定式,说不定学问家们不屑一顾的正是惊涛骇浪里的一个小岛,足够安身立命,苟延残喘。
中国的文学的体裁很多,上古有风,中古有赋,盛唐有诗,宋元有词曲。这些东西各自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各领一时风骚,也有很多的文学家留在了史书墨迹里,很多的名字封了神,也有一些做了鬼。在当今这个时代,写一些古体文学体裁的人不是没有,但是都写不出什么名堂,大都是处于尝尝看心态,就像旧时的名菜,曾经名闻遐迩的,如今吃起来,浓油重赤,吞咽不得了。唯有散文一例,从古至今血脉不绝。无论是文言的散文传承到五四的白话文还是如今的网络文,一切能落笔而无特殊规则的都叫做散文。
散文与杂文,都算是自由文体,也就是随着自己的掌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文学上的散文,殊不敢评论,自认还未有资格。而曾经红火的网络论坛文字的散文,据非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区分,大概分为散文和杂文。散文的目标是所谓的美文,讲人文,讲情感,有时主题还没涉及,伤春悲秋倒是引来作者自己的大把眼泪出来,然后希望读者也陪着抹几滴眼泪的。而杂文则简单的多,就是骂人,最高的境界就是骂人还不带脏字。这个境界,甚至当年的杂文大家鲁迅都没达成,毕竟鲁迅的杂文有时候就是指名道姓的骂人。 我的老师告诉我,所谓的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什么叫形散,什么叫神不散。当年也曾经拜读过老师写的小文章,形散的概念终于略有所知,也既是看了堂堂一篇,不知其所云。当我完全佩服地领教他的形散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知道他的神不散在哪里。等他欣欣然解释到前二千五百字的春花秋月是铺垫,后一百二十字才是教导别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时,方知神在这个壁龛里蹲着。老师说,就如范仲淹的散文,最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精髓所在。于是懂了。 随后,得出一个结论。散文的境界,不在于你的形散还是神散,而在与存在。一件事务,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寄存于一个载体,没有这个载体,就算是九十九分的精彩也比不过实有的一分实在。就如同一个人,生命存在,哪怕是坎坷也有意义,当生命消失,只剩下灵魂的时候,在三五年的烟灰黄纸后,永远消失。散文也是如此,写出来的,留下来的才有意义,哪怕形神聚散,也是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