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韵 于 2021-12-4 12:58 编辑
一 堂 古 文 课
作者: 三三
2日,争取到一次去牛牛学校体验课堂活动的机会。语文老师孟老师的一堂课,听得内心颇有感触。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古文课,——蒲松龄的《狼》
课堂一开始,孟老师在总结课堂作业的同时,就已经根据作业现象,很自然的引入到了古文之中,要求学生用一个名作状语四字成语来形容自己完成的作业情况,从而顺利得引申出更多古文的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知识点,进一步摸底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孟老师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环环相扣,时而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时而学生又静默不语,唯恐答错。当他们静悄悄地选择不回答的时候,我就特别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仿若自己也成了她的一名学生,情不自禁的想要融入其中,甚至一直在催促坐我旁边的一位学生,你回答呀,你快回答。
简短的一篇古文,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的运用,让孟老师发挥得淋漓尽致。王羲之写兰亭序,精妙之处在于“之”这一字,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各不相同,却又各有神韵;孟老师教孩子知识点,光一个“之”的用法,亦是如此。“之”字在古文中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利用现成的教学文章,却把古文中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们在平时的思考过程中,这是老师的智慧与功底。
听孟老师讲课,似乎又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旁边有些窃窃私语,来自于学生们的交流与提醒的声音,讲台上有老师在提问,谁来回答? 谁能回答?女生回答的多还是男生回答的多?气氛显得有点紧张,每个人都在脑海里快速的搜索答案,又暗暗较劲着不要被其他组给赶了先。是的!老师总能想出各种让孩子们较量的办法,轻易地挖掘出孩子们内在的潜力。答对的孩子得到了赞扬,答错的孩子,老师给予鼓励与纠正,在一次次的提问回答中,把该学的知识点,掌握并巩固,举一反三且又温故知新。
时光似乎进入了逆流的隧道,把我推回到当时的那个少年。站在讲台上的,是孟老师,又不是孟老师了。曾经教过我的那一位位老师,像影像机里的一帧帧照片在脑海里出现,因为年代的久远,对他们的印象只是一个若影若现的影子了。在校园里重逢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亲切且敬仰。他们当时也正年轻,如今额头也都有了皱纹,头发两鬓亦是渐渐有了花白。但他们的声音,却依然保持着当时的底气与力量,他们丰富的知识与涵养,也依然葆有青春的魅力。
一堂古文,传承的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亦是历代老师凝结的心血;一堂新课,坐着的是往昔的孩子,与如今他们的孩子。时光把我们融为一体。窗外的阳光暖暖地洒进来,孟老师和孩子们的身上,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暖色调,温馨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