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有你 于 2015-9-20 15:09 编辑
也说近体诗的韵律
昨日,偶像梁晨斑斑在心灵诗歌版发表了两首七绝,我忍不住点评了一下,没想到引起我与两大女神斑斑之间的争论。在争论中,我的确漏洞百出,一不小心漏底了,原来我的古文学功底真的相当肤浅啊,真是不好意思,让大家见笑了。通过争论,我学到了一些关于古诗文的知识,比如女神沐暮给我普及了“听”的古音古意、“流年”以及叠字等等,让我获益匪浅,所以还是挺高兴的。在此,特向心灵诗歌版的两位女神斑斑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古诗词,虽然没有什么研究,但也进行过古诗词创作。我写得最多的,也正是七绝。当然,我写七绝,属于那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类型,很少灵感一来,诗兴大发。这跟偶像梁晨和女神沐暮简直不能比。
我既然写过一些旧体诗,对旧体诗还是有一些想法的。
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格律松散,不拘平仄,不求对仗,韵脚不严,篇幅不限。近体诗就不一样了,它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也叫“格律诗”。
古体诗的创作没有太多限制,非常自由,就不多说了。现在,我想说说近体诗。
近体诗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严格遵守“韵”和“律”,否则,近体诗就变成了古体诗,或者什么都不是。但是,遵守“韵律”不能墨守成规,要适时而变,变则兴,不变则亡。
今天,人们创作近体诗,出现了所谓“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双轨并行的局面。其实,我觉得,中国诗歌发展到现在,“平水韵”应该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时过“音”迁,代有新韵。从“平水韵”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就已经经历了从“新韵”到“旧韵”的过程。“平水韵”是以宋代的字音为依据划分,由宋末平水人刘渊刊行的。在“平水韵”之前,中国古诗文存在着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的“古韵”,还有“唐韵”。相对“古韵”和“唐韵”,“平水韵”在诞生之时的宋末元初,应该算“新韵”。而这个“新韵”,正是因为改革了之前的“古韵”和“唐韵”,为当时的人们接受而发扬光大的。而今,随着汉字读音的不断发展演化,这个“平水韵”变成了“旧韵”。
其二、用“平水韵”创作近体诗弊端日趋明显。一是“平水韵”依据的是宋代汉字读音。而今天的汉字读音,与一千年前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读音已经转变,有的读音已经消失。如果用“平水韵”创作,那么让今天的读者情何以堪(读不懂就说鉴赏能力底下,跟某些电影导演说观众一样,实在可笑)?因为今天,绝大多数的人们,跟宋人不可能用汉代的字音读文章一样,已经不可能按照宋代的字音去读近体诗了。(题外话:我倒想问问用“平水韵”创作的“诗人”们,你们能全部掌握宋代的字音,能全部读出来吗?如果可以,那自然能创作出地地道道的真正意义的“平水韵”近体诗<而不是通过某些网站设置的“平水韵”检测台检测出来的近体诗>,如果不能,那么最多只能算“类平水韵”近体诗!)
二是“平水韵”用的是宋代的字音,现在可以说是古音。与古音相对应的,就是古意。如果古音消失,那么古意也很可能不复存在。这些古音和古意的消失,只能说明它们已经在今天的生活中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这些古音古意,今天的人们又能知道多少?或者说又有多少人知道?以失去生命力的古音古意来创作,就算写得再好,也只能是所谓的“曲高和寡”,最多被“平水韵”小圈子的人们欣赏而已,无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从而成为未来的千古绝唱。
近体诗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破旧立新的档口,这种破旧立新,不是彻底否定“平水韵”,更不是否定近体诗立“韵”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而是创新“韵”的形式,使之更好地适应今天人们的生活,更好地反映当今社会。所以“中华新韵”的应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然,若干年后,“中华新韵”也会变成“旧韵”,被历史淘汰。而这,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