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00|回复: 9

2014.9.14 水无形读书会摘选 -- 《灯下漫笔》之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10: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望上世纪的中国文学史,鲁迅是矗立其中的一座大山。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各行各业都井喷出诸多伟大的人物,鲁迅之名,就是那璀璨星空中的一个耀眼存在。甚至我们都很难想象,中国现代文坛如果没有鲁迅的参与,会是怎样一件憾事;中华民族少了鲁迅,又会是怎样一种损失。

       举目古今中外,肩着黑暗的闸门负重前行如鲁迅者几稀,以鹰隼般锐利的眼光剖析国民性格如鲁迅者几稀,用投枪匕首般的文字直刺黑暗虚空勇敢战斗如鲁迅者几稀。是鲁迅,体现了一个现代中国人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在他的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我们获得启迪,同时感到渺小。为了获得启迪,我们要读鲁迅;为了明白自我本身的渺小,我们更要读鲁迅。

       关于鲁迅的生平,大约不用笔者在此絮叨,读者也都知晓,且本书所选《自叙传略》对此也有论及,因而不再详述,在这里,我们只约略勾勒一下与其文学生涯有关的人生轨迹。

       鲁迅初名周樟寿,18819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之家,家境还算殷实,也可说是享受过一段时间阔少爷的福。然而世事多变,此等幸福并未享受几年,他的家庭就突遭变故,家境一落千丈。他也因此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坎坷世态的炎凉。

       十八岁那年,鲁迅怀揣母亲多方筹借而来的八块银元,只身前往南京求学,并更名树人,从此踏入一条漫长而又孤独的旅途。二十二岁那年,他赴日本留学,异国求学,自然免不了遭受欺凌侮辱的眼光,然后作为一种补偿,他也有幸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刚到日本他学的是医术,后从文,此中转变在其《藤叶先生》及《呐喊 自序》两篇文章中论说甚细。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奔忙终生,未曾懈怠。

       回国后,鲁迅在家乡当了几年教师。自1912年至1925年,他又在教育部当了大约14年的公务员,此后又辗转于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最终还是以写作谋生,成为专业作家。19361019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于上海。和他另外两位高寿的兄弟相比,56岁而亡的他委实算英年早逝。

       臧克家先生曾有诗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总有尽头,精神的穿透却无止境,在时光的汰洗之下,鲁迅的精神,愈益彰显出其可贵的质地,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鲁迅的文字,是一块块疙瘩似的煤块,不仅给人一种诡异的美感,其中蕴涵的精神能量和火热的激情,更能让每一个逼近它的人感觉到如炙如烤般的疼痛这疼痛,是生命的觉醒,这疼痛,是精神的升华。鲁迅先生的文字和精神,是一笔任何人都能利用的宝藏。我们想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份宝藏,走近鲁迅,夯实生命存在的根基,拔高精神标杆的尺度,因而精选鲁迅先生的文字,辑成此书。

       鲁迅先生对于历史、现实、文化、人.生,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以惊人的敏锐发现了中国式的要面子与不要脸之间竟然有着很难分辨的关系这一结论,让人读后不由得冷汗淋漓,即使到《死》的时候,他还丝毫不改往日倔强,直言“让他们怨恨去,他也一个都不宽恕”。

       读鲁迅的文字,常常使人于不觉间会心一笑,为他犀利的言语和敏锐的洞察大声叫好;笑过之后又时时觉得悲哀。这悲哀来自对人性、人生的反思和内省,而这笑大约类似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所带给人的那种“含泪的笑”吧。总之,那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醉里挑灯看剑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发表于 2014-9-16 15: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以论语中君子不忧不惧这句话,来祭奠十九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们。。。
回望十九世纪前半页,那个时代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不耻与卑劣,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不屈与忠贞的文人志士。楼主与鲁迅的隔世共鸣,让我想起了鲁迅儿子回忆录里记载的毛主席的那句话,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不朽之所以不朽,不只是因为他是战士他是英雄,还因为他深爱着这方土地和人民。
鲁迅留给后世的背影就如他作品里的那个拉车夫。

点评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社会形态都能包含在概括里了,先生缜密 :)  发表于 2014-9-16 23:58
我错了,那个时代应该是二十世纪初  发表于 2014-9-16 23:4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问弦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16 18: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记得最深的就是他的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在我心目中始终是冷竣而严肃的。读秋夜,感觉到鲁迅还是一个全身被幽默感充斥着的人。那种幽默不是哗众取宠、一笑了之,而是一种从骨髓里溢露出来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犀利深刻。 就如问弦说的,不仅给人一种诡异的美感,其中蕴涵的精神能量和火热的激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问弦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16 2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鲁迅,可以这么说。即使上学课本里有鲁迅的文章,我也一点不记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3: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运城 发表于 2014-9-16 15:23
仅以论语中君子不忧不惧这句话,来祭奠十九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们。。。
回望十九世纪前半页,那个时代就 ...

你的点评很到位,犀利,有深意。
欢迎多多光临,问弦敬茶 :)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3: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枝 发表于 2014-9-16 18:44
鲁迅先生,记得最深的就是他的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惭愧呀,一枝,不是我说的呢,是那本书的序里写的,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蚂蚁快跑~ 发表于 2014-9-16 20:22
没看过鲁迅,可以这么说。即使上学课本里有鲁迅的文章,我也一点不记得了。

套用一句话“不管看还是没看过,他就在那里”  :)
发表于 2014-9-17 12: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瓜秧顾名思义,是土里生土里长的,肚子里实在也没多少墨水,关于鲁迅先生,站不到一个纯文学的高度上去看,只好说说接地气的话。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接触鲁迅,估计大多都从教科书里来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敢于自我剖析身上的“小”跟对于国人奴性的大胆揭露与抨击,读他的文字,愤怒与忧虑的情绪无处不在,可以通俗点说,先生是“愤青”了一辈子,毕生做得一件事就是唤醒,但是(最讨厌但是这个词了,但是还不得不说)似乎最终也没能成功。每次想起先生那根根竖立不肯屈服的头发,总觉如刀斧之利器,要打破一个已经存在了无数年头的旧世界,对于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封闭世界生存的人们,那是多痛苦的一个选择,《楚门的世界》里,当楚门要走出那扇世界尽头之门的时候,也有过矛盾,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何去何从,不过他也依然选择走出去,寻找自由,作为个体下这样的决心容易,而群体就要难抉择的多。不记得何时看过一句话,国人整体缺乏安全感,的确,看世界第一的高储蓄率可见,《西游记》里师徒四人,最终活的最舒服的就是二师兄,那好像就是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馒头才是实实在在的,饿着肚子谈什么都是一场空,中国人对于未来的想象力,也要有实在的影像支持,比如“画饼充饥”比如“望梅止渴”。看鲁迅先生的作品,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今天,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所以,先生也距我们遥远了许多,教科书里也难得见他的身影,但是(又一个但是)精神的穿透无止境,即使在先生远离我们的今天,他的精神也不该被我们远远抛开,这样的我们也许还有希望。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问弦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瓜秧 发表于 2014-9-17 12:13
西瓜秧顾名思义,是土里生土里长的,肚子里实在也没多少墨水,关于鲁迅先生,站不到一个纯文学的高度上去看 ...

欢迎多多发这样接地气的点评。
从文字联想到文字背后的人物性格,想到历史和现代的交替叠加,这大同大异间,历史的长河滚滚不休,不知怎的耳边响起那句歌词“大河向东流......”
发表于 2014-10-13 1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不只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2-23 17:52 , Processed in 0.070339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