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79|回复: 10

[聊天故事] 2014年5月25日 水无形之书摘部分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6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林清玄散文摘选

苦瓜变甜

       我很喜欢一则关于苦瓜的故事: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
  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
  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情爱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我们尝过情感与生命的大苦的人,并不能告诉别人失恋是该欢喜的事,因为它就是那么苦,这一个层次是永不会变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准备,煮熟了这苦瓜,吃它的时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会那么苦了!
  对待我们的生命与情爱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


破裤子

       与朋友在大饭店喝咖啡,突然看见一群青年男女大声喧哗地走进来,他们的头发弄得奇形怪状,更奇怪的是,他们都穿着破裤子,有的破在膝盖,有的破在大腿,有的是屁股破一个大洞。
  这些青年穿的裤子,当然不是因为旧而破的,他们穿的都是名牌的裤子,而且是全新的,只为了赶时髦,新买来的裤子马上就剪破了。
  看他们穿着故意剪破的裤子还旁若无人的样子,使我想起大约有十年的时间,我都是穿破裤子的。
  我们小的时候,家中人口众多,小孩几乎没有机会穿新裤子,在记忆中,我所穿的衣裤都是哥哥们留下来的,身上有七八个补丁是很平常的事。
  母亲为了让我们出去还能抬头挺胸,她总是把破的地方补得整整齐齐,洗得干干净净,不漏出一丝破绽,幸好当时农村社会,几乎小孩子都穿破裤子,我们也就不以为意了。
  穿破裤子乃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事,现在竟有人以此为流行,认为是新的颓废派,并以此骄人,实在是无知而令人痛心的。
  我想到这些故意把裤子剪破的青年,他们的父母一定也有真正穿过破裤子的人,我们要如何才能让他们知道穿破裤子的心情呢?


危险与感谢

       堵车堵了好久,好不容易才走到前方路口,原来是发生车祸了,一辆倒在地上的摩托车,一辆车头凹陷的小货车,还有一辆警车,几个警察。
  最令人心凉的是呈T字的两个人,以白布覆盖着,地上的血迹已经凝结成为黑色,不用说,那盖在白布里的两个人已经死了。
  我想着,这相载的两个人,可能是一对年轻人,也可能是一对恋人,在今天清晨,他们才兴高采烈地出门,却永远回不去了,他们的父母亲人可能到现在还没有接到他们的死讯。
  这样想着,使我因悲哀而感到心酸,类似这样的画面,在“这个城市却每天都在发生。现代人不断地发展更快的交通工具,也不断地制造更高度的危险,使城市变成危险的城市,使社会变成危险的社会,使时代变成危险的时代。”
  只要一走出门,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危险之中。
  在如此危险的城市,社会、时代,我们每一天的活着都是奇迹,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奇迹,在内心维持和平、宁静与喜悦。
  当我们鲜红的血液还能流动与运转,就以感谢的心来为社豁做一点什么吧!我一边这样想,一边为地上黑色的血液默哀。


假乞丐

       市场里,经常看见一个乞丐,他坐在轮椅上,腰部以下覆盖一块脏污的毛巾,上半身歪斜,松软地瘫在椅子上,表情哀伤而茫然。
  他那哀伤茫然的表情最令人伤痛,因此有许多人布施给他。
  今天中午,我穿过市场,看见一个眼熟的人站在西瓜摊旁吃便当,和卖西瓜的人有说有笑。我心里一惊:这个人怎么长得如此面熟,难道会是我的朋友?
  我不敢确定,又走回去,站在屋檐下看他,并搜寻记忆。
  呀!原来是坐在轮椅上的那个乞丐!
  他原来是可以站着走路,他原来可以吃便当,他原来可以高声谈笑,他原来是假的!
  着我又看见他破旧的轮椅和毛巾被弃置在西瓜摊旁,证明了我的所见。
  这一惊非同小可,使我整个下午心绪不宁,好像被好朋友欺骗一样。
  一直到夜里,我的心才平静下来,因为我想到一个好好的青年,要整天歪斜,伪装瘫痪,是多么辛苦的事,而且他哀伤茫然的表情表演得多么传神,胜过一般的演员。
  他不是乞丐,他是街头艺人,他表演瘫痪、哀伤与茫然,我看了感动,自然就赏钱了,还有什么可懊恼的!


澈如水晶

  从花莲回来,走苏花公路,到崇德隧道口附近,看到几个工人在排石板阶梯,他们专注的神情吸引了我,我便下车了。
  工人用一种近乎悠闲的样子排石板梯,他完全不用水泥或任何粘接物,他只是把造型都不同的石板沿山坡调整,让石板密实在山坡上,并与下一个石板接合。
  这看起来不甚费力的工作,事实上是孕含了极独运的匠心,以及全副的精神,工人必须要完全了解每一块大小不同的石板和每一寸不同斜度的山坡才做得到。
  不远处,就是海了,一层青、一层蓝、一层靛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海。
  “这石阶可以通到海边吗?”怕惊扰了他的工作,我小声的问工人。
  他正一分一分地挪着手上的石块,约三十秒后,他头也没抬地说:“往下走,转两次弯,就到海边了。”
  我兴奋地沿石阶跳跃而下,心情欢愉像一个孩子,我发现阶梯的两旁开满牵牛花,比平常看到的还要硕大,是最美丽的浅紫色,色泽清丽,还带着今天清晨的露水。
  到了海边,看到海岸的卵石美丽不输给牵牛花,粒粒皆美,独一无二。一艘渔船正顺着波浪在海岸不远处载沉载浮。
  我蹲下来捡石头。
  我向来都喜欢海边的卵石,因为这些石头从来没有隐藏,也不故意显露,它只是在海岸如实呈现它的美与风采。它不怕人笑,也不排斥别人的掌声。
  这石头、这海洋、这路边的牵牛花、这专心排石阶的工人,都如是如实地在演出自己,既没有隐藏,也没有显露。这样一想,使我震惊起来:呀!呀!原来我们身边最美的事物,无不如实、明白、澈如水晶。
  只可惜这水晶映现的沛然万象,凡俗的眼睛都把它当玻璃来看待。
  如果我们要看见这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对水晶一样自然清澈的眼睛;如果我们要体会宇宙更深邃的意义,则需要一颗水晶一样清明、没有造作的心


二:梁遇春 散文

泪与笑

       匆匆过了二十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出声,这些怪异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得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使不笑,叫我们怎么样好呢?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他这句冷语所显露的)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给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得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甚至于最卑鄙的)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的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上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铁轮,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寿命,却又不觉得或者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到面前,缠着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也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他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猩猩而心酸,同时害怕地全身打战。此外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官对于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她们结婚席上所呈的干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的微笑”(smiling at grief)说尽此中的苦况。拜伦在他的杰作Don Juan《唐璜》里有二句:“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女死了丈夫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知道,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做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生真的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在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又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Gogol(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是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到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于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惑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是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王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么爱读的作家。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地微小。十八世纪初期浪漫派诗人格雷在他的On a Distant Prospect of Eton College《远见依顿学院》里说:留下也就忘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The tear forgot as soon as shed,The sunshine of the breast.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人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漠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三 梁实秋 散文

送行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挨饿的样子。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醉里挑灯看剑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发表于 2014-5-26 16: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得一友若此,此生不虚
发表于 2014-5-26 17: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梁遇春的泪与笑,震惊于短短的26年居然对人生有这么深的体悟,佩服之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8: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dxx 发表于 2014-5-26 16:50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得一友若此,此生不虚

这句话,看到后,给予了一定的思绪冲击力。
这样的友人,可遇不可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dxx 发表于 2014-5-26 17:22
读梁遇春的泪与笑,震惊于短短的26年居然对人生有这么深的体悟,佩服之至!

这位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的作品,这个周日的读书会继续他的文章。
年龄与文字的反差,的确令人唏嘘。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09: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问弦 于 2014-5-27 09:22 编辑

再贴上一段人们对梁遇春文字的评价

“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  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他说“最可爱的女子是像娼女,女优,歌女等这班风尘人物里面的痴心人”。因为“她们流落半生,看透了一切世态,学会了万般敷衍的办法,跟人们好似是绝不会有情的,可是若使她们真正爱上了一个情人,她们的爱情比一般的女子是强万万倍的,她们不像没有跟男子接触过的女子那样盲目,口是心非的甜言蜜语骗不了她们,暗地皱眉的热烈接吻瞒不过她们的慧眼,她们一定要得到了个一往情深的爱人,才肯来永不移情地心心相托。”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杜十娘这样痴情善良风尘女子。确实,许多与世俗相悖的观点,往往经过梁遇春的一翻分析,惊世骇俗似乎也变得颇合情理了。     

梁遇春有一篇文章叫《谈“流浪汉” 》,世人抑贬流浪汉,梁遇春却赞美“流浪汉”  能按照自己的心性行事,做事痛痛快快,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他在文中列举了许多他喜爱的具有流浪汉味道的作家,夸赞他们具有“流浪汉”心性,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流浪汉”个性的作家,他写作不太考虑是否符合某些传统观念,是否违背某些人们一直遵循的规则,它只求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性,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以今天的眼光看,在倡导新文学的作家中,许多人虽然用白话写作,标榜新思想、新风格,但大多数人在骨子里并没有逃出传统的束缚。梁遇春的率性文字才应该说真正体现出了文学革命的精神。他的“流浪汉”心性使他的作品在众多的白话散文中保持一种独特的魅力。

发表于 2014-5-27 10:4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清玄和梁实秋相对读的多些,一直都很喜欢。。梁遇春确实没读过,得遇如此奇人奇文,真要多谢弦儿!
发表于 2014-5-27 15:2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不敢妄评,英雄总要放在一个环境,否则便不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1: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存在 发表于 2014-5-27 10:46
林清玄和梁实秋相对读的多些,一直都很喜欢。。梁遇春确实没读过,得遇如此奇人奇文,真要多谢弦儿!

影儿客气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默竹 发表于 2014-5-27 15:20
学习中,不敢妄评,英雄总要放在一个环境,否则便不是了

太过于牵须的人,头发也是会很容易掉光的,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5-5-12 05:47 , Processed in 0.06841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