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20|回复: 14

[其他诗歌] 向内的呈现,生命的体验-——无常的诗歌浅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落 于 2014-4-21 21:56 编辑

(一)重建新诗的传统

       尼采说:上帝死了。
      上帝在死前给了我们肉体,在肉体里埋下了种子,由于土壤有别,就造成了千差万别,于诗歌而言,正恰当。
       时代在求新求变中过去,从唐诗而宋词,从宋词而元曲,小令。今天的新诗将近百年,是呀呀学语的稚童。老中青三代诗人都是在摸石头过河,于是乎,每一次与新事物的遭遇就成了挑战。为了安全,很多人选择了回避,但他们回不到传统,因为新诗无传统可寻,就徘徨,恐慌,不安。但有那么一小撮人勇敢地选择了逆流而上,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来呈出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呈出人和自然。
       真正的诗人就是这一小撮人,抱定玉石俱焚的勇气和信念,承担和重建一种新诗的传统,(虽然,还不知道要多少年,这些勇敢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体系才能成为后世的传统。)一种真正在场的,进行着的,鲜活的,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
       无疑,无常,正是这一小撮人中的一个。

(二)向内的呈现

       在无常的诗中,得先列出一些关键词:沉静,质朴,淡定,细节。然后,得列出这些关键词的对象:人,自然,生活,生命,自省。它们之间的介质是呈现,是体验。最后,才能回到他诗歌的本体。
      无常的诗以向内的姿态落实在文本上,犹如记录日记一样,把个体的感觉,个体的体验,随意地,松驰地,铺延开来。狂扫一切的虚伪,娇情,凌空高蹈,狂扫一切的张扬和颂唱。它们朴素,平实,更贴近人和自然和世界的本质状态。
      他的诗歌状态一直是松驰的,开放的,从生活和自然中随手抽出细节,并即兴发挥,以此呈现心灵在流逝中所发生的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他大部分诗歌中,我发现他一直在寻找着一种东西,也许是无意识的,也许是词语的自主本能,他寻找着的一种让空悬事物落地的东西,一种执念,一种平实的最初的本真。
      他一直在这样做着,在诗歌语境中寻找新的秩序,将向内的写作延伸到底。

(三)从诗歌审美介入

       诗歌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下的主体,于特定的心境,环境和时空中,对客体进行的感受。毫无疑问,诗歌审美的传递最显明的特征就是以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段,来呈现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体验。
       无常的诗切合诗歌审美的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可感可立的表现手段。

【白头山】

在1:1000000地图上
你不能丈量故乡,一座山的高度。
你千里跋涉走回它脚下,
目光疲倦也不能
丈量。

扯一根头发
(碰巧是一根白发),
让它飘起来,
随风飘过头顶,
你仍然无法丈量,风和白云
也不能。但是今晚
你梦见的白头山愣是比它多出
一根发丝的高度。


       故乡是心中永远也无法丈量的高度,这个诗借白头山和一根头发具起可感的客观上的介体。这里即有客观的判断,如笫一节,也有直觉与想象的写真,如后一节。诗人在熟见的事物背后,呈出新的空间,新的去向,在朴素的语境下呈现事物的本质。

(四)人和自然

       诗歌写作的弊端之一,是诗人的刻意,刻意去追求一种高度,去抒发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娇情,这就失去了诗的自然生态,失去了原始素材的原始状态,亦失去了词语本身的散发状态,这就背离了诗歌的真。

       我们人为地予于词语太多的意义,使得伪意义肆意横行。这很不好,所有写诗的人都应警惕。在这点上,无常是非常清醒的,他的诗歌也印证着这点。


【峡谷】

我来到峡谷,
循着自己的脚步声。

我仰头看见
两山对峙。峰顶上
分别有两棵马尾松吞吐云雾。
它们在彼此交流,
互倾怀抱,使得山势看上去
比奔跑的马匹更紧张。

夕光斜斜倾下,
溪水安静地流淌。
我停下,在溪潭旁逗留,
身子掩于齐腰的草丛
一无所思。这或许让峡谷空寂
仿若松风点染而鸟影无存。
虫鸣消失了,云雾降下来,
有薄到不能言说的茫然
在峡谷蜿蜒游动。天空之下,
对峙的山峰显出恍惚和陌生的
偶然。而这条狭隘的山道
好像随时都会隐去。

我加快脚步,埋头穿过峡谷,
我是另一棵马尾松。

       这一类细节是平常的,是人和自然一些见惯的场景,它们有着瞬间的动感和情景特性,于是,就把人带入他呈出的体验之中。道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阐说,这也是这首诗的境界。

       让物本说话,让自然说话,这是诗人出入其内,又置身其外的使然。它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去感受,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参与进去,去感触一些变化。诗不会变,变的是读诗的人,由于各人的人生经历,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各异,感受也就各异。


(五)生死的诘问,生命的体验

       对生命的探索,是诗和诗人永恒的使命,我们每一个个体,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是渺小的,卑微的。于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用文字去探求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奥义。

【乱坟岗】

他们死去多久了?
山岗上我闻不见死亡的气息。
其实他们一直生活在泥土下,
跟在世上时一模一样,
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妻,
跟我们一模一样。

这是他们的岗位,
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是我们憧憬的未来,
在它们之间。

来吧,你翻开覆盖他们的岩石,
那些泥巴里湿润的纹理
或许就是他们生活的轨迹,
却不为我们所见。
来吧你扯一把草——
这些草就是那些死于不同年代的人
带给我们的新的语言:那些鸟鸣,虫吟,
那些花,不肯枯萎的香。

那一炷炷佛香,
在暮霭时分升起,坚挺,沉默的存在
一如大地上我们散漫的生活。


       无常坚持语言的日常性又超日常性,它是松驰的,一种鲜活的呈现。他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在理想和现实的中间诘问人生,和对生命的关怀。不难发现,他在不动声色地,借助细节,呈出更多精神含量,和浸入灵魂的东西,有意识地延伸心灵与外界事物的同构空间。

       这种探求生命奥义的诗还有很多,比如【流星】,比如【墓穴】等等,无论是新奇的想象,还是对大千世界的捕捉,依然是对生命体验的书写。


(六)生活,自嘲和自省

       优秀的诗人,他的根总是牢牢地扎在生活的土壤,吸收生活的养料。无常的诗也有对生活细节掌控的能力,和对生活作出逼真的再现,在相对无知的表象下,呈出生活的本质。比如【日子】,等。他捕捉生活细节的诗很多,我不再一一列举。而他的【镜像】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镜像】

他扒开溪水
如同撕开自己的皮肤。
恍惚间他把鼻梁留在了水中。
他知道水下还有另一层
水。

当风止住,水慢慢合拢,
他看到自己的面容
突然变成了一只海豚,正朝他喷水。
仿佛是第一次看到。

       即是生活的,也是内心的。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诗人的自嘲和自省。


(七)

       无常的诗即有对人和自然的微妙捕捉,也有对生活质朴的呈现,更有对生命的诘问和体验。他具有处理多种题材的能力,他有敏捷的洞悉力,善于捕捉日常的细节,也有对日常细节瞬间反映的本能。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才情源源不断,喷发而出。因为喷发而出,使得他的有些诗横纵向的延伸度不够,有些诗在语言技巧上不够炉火纯青。这是必然的,诗和诗人都在路上,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将水到渠成。

       无常的诗具有优良的品质,诗品如人品,我更愿意相信诗如人这个古老的说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花落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先自己坐了再说。
发表于 2014-4-15 2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倩理,整出些这么高深的学术性东西,等我有空了学习吧。
不过这里的诗歌版,建议还是发你自己的诗歌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22: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梅横笛 发表于 2014-4-15 20:57
问好倩理,整出些这么高深的学术性东西,等我有空了学习吧。
不过这里的诗歌版,建议还是发你自己的诗歌:h ...

倒哟,一个坛子没有自己的诗评,就等同没有诗歌。

点评

恩,多喝水。多休息。别老烧哟。  发表于 2014-4-16 22:17
好吧,好吧,我喝水,不说话了哈!  发表于 2014-4-15 22:09
发表于 2014-4-15 22: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一 于 2014-4-15 22:55 编辑

搞不懂为什么是如此墨绿的背景,看到眼睛发干发涩才想起复制了贴到wrd里,很细腻的点评与解析,读的解渴,酣畅淋漓,这几篇短短的文字,实在,不,不止是实在,是纯透的真实,真实到人的看到、听到、甚至是想到……
发表于 2014-4-16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死了不要紧,倩理没死就好。无常的诗追求人和自然的合谐,是那种需要用心感应用心品味的作品,不是音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2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 发表于 2014-4-15 22:53
搞不懂为什么是如此墨绿的背景,看到眼睛发干发涩才想起复制了贴到wrd里,很细腻的点评与解析,读的解渴,酣 ...

一一好,谢谢你支持。我写评向我不说虚话,至于洋洋千言离诗万里的事是绝不干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22: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丈红尘 发表于 2014-4-16 14:53
上帝死了不要紧,倩理没死就好。无常的诗追求人和自然的合谐,是那种需要用心感应用心品味的作品,不是音乐 ...

我也会死的,谁也逃不了。
发表于 2014-4-21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是这颜色,之前我在平板上读,看不到背景,读的很痛快。本来想在你电脑上在细细品味,没想到这背景设置的,楼主根本不打算让人读吗
发表于 2014-4-21 17: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重建新诗的传统

       尼采说:上帝死了。
      上帝在死前给了我们肉体,在肉体里埋下了种子,由于土壤有别,就造成了千差万别,于诗歌而言,正恰当。
       时代在求新求变中过去,从唐诗而宋词,从宋词而元曲,小令。今天的新诗将近百年,是呀呀学语的稚童。老中青三代诗人都是在摸石头过河,于是乎,每一次与新事物的遭遇就成了挑战。为了安全,很多人选择了回避,但他们回不到传统,因为新诗无传统可寻,就徘徨,恐慌,不安。但有那么一小撮人勇敢地选择了逆流而上,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来呈出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呈出人和自然。
       真正的诗人就是这一小撮人,抱定玉石俱焚的勇气和信念,承担和重建一种新诗的传统,(虽然,还不知道要多少年,这些勇敢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体系才能成为后世的传统。)一种真正在场的,进行着的,鲜活的,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
       无疑,无常,正是这一小撮人中的一个。

(二)向内的呈现

       在无常的诗中,得先列出一些关键词:沉静,质朴,淡定,细节。然后,得列出这些关键词的对象:人,自然,生活,生命,自省。它们之间的介质是呈现,是体验。最后,才能回到他诗歌的本体。
      无常的诗以向内的姿态落实在文本上,犹如记录日记一样,把个体的感觉,个体的体验,随意地,松驰地,铺延开来。狂扫一切的虚伪,娇情,凌空高蹈,狂扫一切的张扬和颂唱。它们朴素,平实,更贴近人和自然和世界的本质状态。
      他的诗歌状态一直是松驰的,开放的,从生活和自然中随手抽出细节,并即兴发挥,以此呈现心灵在流逝中所发生的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他大部分诗歌中,我发现他一直在寻找着一种东西,也许是无意识的,也许是词语的自主本能,他寻找着的一种让空悬事物落地的东西,一种执念,一种平实的最初的本真。
      他一直在这样做着,在诗歌语境中寻找新的秩序,将向内的写作延伸到底。

(三)从诗歌审美介入

       诗歌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下的主体,于特定的心境,环境和时空中,对客体进行的感受。毫无疑问,诗歌审美的传递最显明的特征就是以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段,来呈现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体验。
       无常的诗切合诗歌审美的特征,是一种行之有效,可感可立的表现手段。

【白头山】

在1:1000000地图上
你不能丈量故乡,一座山的高度。
你千里跋涉走回它脚下,
目光疲倦也不能
丈量。

扯一根头发
(碰巧是一根白发),
让它飘起来,
随风飘过头顶,
你仍然无法丈量,风和白云
也不能。但是今晚
你梦见的白头山愣是比它多出
一根发丝的高度。


       故乡是心中永远也无法丈量的高度,这个诗借白头山和一根头发具起可感的客观上的介体。这里即有客观的判断,如笫一节,也有直觉与想象的写真,如后一节。诗人在熟见的事物背后,呈出新的空间,新的去向,在朴素的语境下呈现事物的本质。

(四)人和自然

       诗歌写作的弊端之一,是诗人的刻意,刻意去追求一种高度,去抒发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娇情,这就失去了诗的自然生态,失去了原始素材的原始状态,亦失去了词语本身的散发状态,这就背离了诗歌的真。

       我们人为地予于词语太多的意义,使得伪意义肆意横行。这很不好,所有写诗的人都应警惕。在这点上,无常是非常清醒的,他的诗歌也印证着这点。


【峡谷】

我来到峡谷,
循着自己的脚步声。

我仰头看见
两山对峙。峰顶上
分别有两棵马尾松吞吐云雾。
它们在彼此交流,
互倾怀抱,使得山势看上去
比奔跑的马匹更紧张。

夕光斜斜倾下,
溪水安静地流淌。
我停下,在溪潭旁逗留,
身子掩于齐腰的草丛
一无所思。这或许让峡谷空寂
仿若松风点染而鸟影无存。
虫鸣消失了,云雾降下来,
有薄到不能言说的茫然
在峡谷蜿蜒游动。天空之下,
对峙的山峰显出恍惚和陌生的
偶然。而这条狭隘的山道
好像随时都会隐去。

我加快脚步,埋头穿过峡谷,
我是另一棵马尾松。

       这一类细节是平常的,是人和自然一些见惯的场景,它们有着瞬间的动感和情景特性,于是,就把人带入他呈出的体验之中。道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阐说,这也是这首诗的境界。

       让物本说话,让自然说话,这是诗人出入其内,又置身其外的使然。它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去感受,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参与进去,去感触一些变化。诗不会变,变的是读诗的人,由于各人的人生经历,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各异,感受也就各异。


(五)生死的诘问,生命的体验

       对生命的探索,是诗和诗人永恒的使命,我们每一个个体,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是渺小的,卑微的。于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用文字去探求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奥义。

【乱坟岗】

他们死去多久了?
山岗上我闻不见死亡的气息。
其实他们一直生活在泥土下,
跟在世上时一模一样,
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妻,
跟我们一模一样。

这是他们的岗位,
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是我们憧憬的未来,
在它们之间。

来吧,你翻开覆盖他们的岩石,
那些泥巴里湿润的纹理
或许就是他们生活的轨迹,
却不为我们所见。
来吧你扯一把草——
这些草就是那些死于不同年代的人
带给我们的新的语言:那些鸟鸣,虫吟,
那些花,不肯枯萎的香。

那一炷炷佛香,
在暮霭时分升起,坚挺,沉默的存在
一如大地上我们散漫的生活。


       无常坚持语言的日常性又超日常性,它是松驰的,一种鲜活的呈现。他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在理想和现实的中间诘问人生,和对生命的关怀。不难发现,他在不动声色地,借助细节,呈出更多精神含量,和浸入灵魂的东西,有意识地延伸心灵与外界事物的同构空间。

       这种探求生命奥义的诗还有很多,比如【流星】,比如【墓穴】等等,无论是新奇的想象,还是对大千世界的捕捉,依然是对生命体验的书写。


(六)生活,自嘲和自省

       优秀的诗人,他的根总是牢牢地扎在生活的土壤,吸收生活的养料。无常的诗也有对生活细节掌控的能力,和对生活作出逼真的再现,在相对无知的表象下,呈出生活的本质。比如【日子】,等。他捕捉生活细节的诗很多,我不再一一列举。而他的【镜像】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镜像】

他扒开溪水
如同撕开自己的皮肤。
恍惚间他把鼻梁留在了水中。
他知道水下还有另一层
水。

当风止住,水慢慢合拢,
他看到自己的面容
突然变成了一只海豚,正朝他喷水。
仿佛是第一次看到。

       即是生活的,也是内心的。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诗人的自嘲和自省。


(七)

       无常的诗即有对人和自然的微妙捕捉,也有对生活质朴的呈现,更有对生命的诘问和体验。他具有处理多种题材的能力,他有敏捷的洞悉力,善于捕捉日常的细节,也有对日常细节瞬间反映的本能。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才情源源不断,喷发而出。因为喷发而出,使得他的有些诗横纵向的延伸度不够,有些诗在语言技巧上不够炉火纯青。这是必然的,诗和诗人都在路上,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将水到渠成。

       无常的诗具有优良的品质,诗品如人品,我更愿意相信诗如人这个古老的说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灵家园 ( 粤ICP备2022134291号-1 )

GMT+8, 2024-11-23 07:08 , Processed in 0.06764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